女儿打电话问我“什么时候下班”时,我正在小区的快递超市拿快递。前两天,与我那台笔记本电脑配套的精致小鼠标不知怎么突然坏了,所以就在电商平台上买了一个。
女儿说道,“鼠标确实也是日常必需品,坏了就得买。现在的电子产品挺便宜的,买一个质量好一点的吧。”听后颇觉有理。
听到“产品质量”四个字时,我才后知后觉地想到“要看看这个鼠标的价格”,结果直接吓我一大跳,忍不住惊呼,“0.77元的鼠标?”
“啥?0.77元?”女儿似乎也惊讶了,说话的分贝直线上升。“我说老爸,就你这不到1块钱的鼠标,能用?”
“不知道嘞,先试一下吧。如果真不能用,那就直接扔了得了。”我半真半假地说。
“倒也是,就现在这情况,就算地上有一个1元的硬币,估计都很少有人会去弯腰捡的。”女儿说道。
其实,说“0.77元的鼠标”,这并不准确。0.77元只是一个优惠价,就这个鼠标,“国补”四块钱,总价4.80元。但客观来说,不到五元的鼠标能正常使用,确实是蛮经济实惠的。
回到家里打开电脑,直接将这个“迷你”鼠标插在电脑的USB接口上。试用结果,一切正常。

回过头来仔细想想,这“0.77元鼠标”的背后、这种“超低价+补贴”模式的销售方式,是不是折射出天朝当前经济环境的多重博弈?从微观层面看,0.77元的鼠标是多重经济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政府通过补贴刺激终端消费、企业利用低价产品获取市场份额、电商平台借助“引流款”维持用户活跃度、消费者则在预算收缩期寻求性价比最优解……这种表面上的多方共赢,实则暗含着复杂的、不被我们轻易知晓的经济利害关系。
但不管怎么说,其中一点是很清楚的。这种“超低价现象”对经济生态会产生双重影响。正面看,它加速了数字鸿沟的弥合:农村地区智能设备普及率提升至61%,为数字经济发展奠定基础。但负面效应同样明显:某质检机构抽检显示,10元以下电子产品合格率仅为68%,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更值得关注的是“隐性成本”的转移:廉价电子产品产生的电子垃圾,其环境治理成本往往是其产品售价的数十倍。
站在经济发展视角,0.77元鼠标既是市场效率的胜利,也是经济转型阵痛的缩影。它不但证明了天朝制造业的强大韧性,同时也让我们看到,过度的价格竞争可能或者已经挤压着创新的空间。有资料显示,2023年电子研发投入增速降至8%,低于过去五年的平均值。如何平衡短期生存与长期发展,将成为产业升级的关键命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企业、消费者都需要共同构建新的价值共识:在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同时,为技术创新保留必须的利润空间,这或许才是破解当前困局的现实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