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根深蒂固的树,即使被砍伐了,仍然会生出新芽;如果贪嗔的积习未被根除,痛苦就会一再的重现。
成佛前的悉达多王子,在修定方面已经达到最高境界,然而,他不以为自己已经达到解脱,决定继续寻找离苦得乐之道。
他做出两个选择:一个是娱乐之路,放纵自己去追求一切观感的享乐。另一个是苦修之路,刻意不去满足自己的欲望,避免一切享受,刻意虐待自己,让自己尝遍煎熬,两种方法都尝试过后,佛陀发现,这没有解决内心深处的烦恼。痛苦的根源仍然埋藏在潜意识中。最终佛陀发现:如果想要铲除贪、嗔、痴的病根,只能进行智慧的训练。
这就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悟到的。他称之为内观:借助洞察力的培养,观察自身的本质,辨识痛苦的根源,学会止息痛苦。福欧拓终其一生用此法来教导众生。
“戒”和“定”虽然本身有价值,但是真正的目的都是为了开展“慧”,只有开发智慧,我们才能再能透视内在真实的实相,远离所有的无明和执着。
那么如何训练自己的智慧呢?有两种方法:正思维和正见。
智慧分为三种:闻慧;思慧;修慧。修慧非常重要,只有透过自身的体验,才能了悟真理,使心解脱,别人对真理的体悟,并不能使我们解脱。佛陀说“你必须自修、自悟;已到达对岸的人,只能指出那条路而已”。佛陀对世间独一无二的贡献就是教导人们去亲身体悟真理。这种对真理的直接体悟,就是“内观”的修持方法。
佛经中充满的哲思的意味,佛经中提倡的实践出真知和各种唯物主义思想如出一辙。只不过是同源而异流而已。抽茧剥丝的讲解到今天终于提出了内观的概念。话说千遍不如动手实干。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