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了一下午的时间读完了《恶意》,东野圭吾先生通过不同的视角反反复复咀嚼一段密室谋杀案。在阅读的过程中,加贺对细节递进式的探索不断推翻前一番推理的真相,最终反复出现校园欺凌事件反而在文末讲案件盖棺定论,也让我的心情一下子跌落谷底。事实上的真相,让人对凶手卑鄙不齿的行径感到恶心,仅仅是因为从小对好友的恶意,刻意在临死前试图抹黑掉他的所有成就。
故事发展令人感到人心的可怕,但小说却又源于生活。我们平凡的生活中之中又暗藏着诸如此类的恶意。亘古不变的地域黑,一方地域的人无条件去歧视另一方地域的人;当下社会热点抗韩问题,又是一方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指着他人。对于这些问题,我只能通过回归小说的方式再去解读他,在《恶意》里凶手是一个自从童年就开始被欺凌,在生活与事业上都极其失意的人,而被杀的日高邦彦则是生活在一个健康积极的家庭,成人之后成为了一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一名作家。两人对比看来,除去儿时的同学情谊,完全则是一个站在太阳底下,而另一方则是处在阴暗面。失意的人将命运的不公,生活的不如意,转接为对已经成功的同学的仇视,尽管日高邦彦曾多次对野野口修施以援手,可惜这并不足以消除野野口修内心的阴暗面,反而在日常生活在的接触增加了野野口修对日高邦彦的恶意,最终悲剧的产生。最让人难过的反而是恶意的产生,儿时的悲剧,以及生活的命运的无常,造成了人们内心魔性的滋生,一步步把人吞噬了,即便是他人的友善却也没有将他消除一丝一毫。
我就是看你不爽!于是便产生了这种无端的恶意。
我尚处将立为立的年纪,经历过的恶意,如同小说里校园欺凌事件一样。学生时代,个子比较高,读书比较用功。依稀记得会有三三两两的两个人莫名找你茬,最后甩给你一句,我就是看你不爽。通常这句话伴随的事件,小则是口头谩骂,大则是拳脚相加。好在这些学生时期的记忆,在日后碰面的时候,相互一句,那时候小不懂事便一笔带过。而如同小说中的这份恶意是否存在,也没有那么重要了。
常常会有人提到我们现在的社会戾气太重,一方面公众的媒体区域显得歌舞升平,一切那么的美好。可是生活之中却又处处充满了戾气。就如同故事中的善,并不能阻挡恶意的增长。而这些表面上的美好也是不能阻挡在卑微生活之中苟且的人们胸中那些无处释放的暴戾。然而人们的生活环境,以及生命发生的许多的事情却又是无力去阻拦的,而对于这种恶意,就如同东野圭吾先生最后抛给读者的问题一样。野野口修为什么一定要紧密布局杀害迪奥日高邦彦一样值得思考。文末稍提一句,但愿我们胸中那份恶意可以被自我或者他人的善给驱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