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仁龙巴
连续看了叶圣陶的《文心》和《给孩子的写作课》两本书,正逢儿子要写一篇参观国博的游记遇到困难,我得以把从叶老先生那里学来的知识现学现卖起来。
和往常一样,儿子还是卡在构思上,要么是素材干枯不知该写什么,要么是思绪万千不知该如何选择。这一次显然是后者,参观博物馆有不少令人映象深刻的展品,该写哪些呢?
这种习作之初的犯难直接影响了写好文章的信心,搞不好又要憋一两个小时写一篇问题百出的文章啦。放在过去,我可能会直接说第一段写什么,第二段写什么……,今天可不同了,手里有了弹药。
“儿子,你就诚实的写你参观的所见所思就行。”
“可我怕写不好……”
“文章就是说话,把你想说的写下来就行,先不用去管什么新颖的开头,华丽的辞藻什么的。”我能感觉到儿子的放松,作文不再是一个分数的化身,也不一定非要为他的写作水平和能力盖棺定论,就是说话,而且还是按实际经历说,没那么难。儿子的畏难情绪一扫而光。
“嗯,我想写唐朝和宋朝的展品,但感觉又太多了。”
“你主要想表达什么主旨呀?围绕这个主旨选择素材,多余的一点都不要。”
“我想的主旨是国家开放有关的,具体还没想好,我先写吧,一边写一边想。”
“下笔前一定要想清楚,你可以在心里大概列个提纲,围绕你要表达的主旨,写什么,哪些写,哪些不写,要表达什么想法。”
我退出儿子的房间,虽然看到他略有所思的样子比之前习作时更从容了,但还是做好他1小时写不完的心理准备。
也不知是我被手中的小说迷住了,还是儿子真想通了下笔如有神,不一会儿他就拿着写好的习作出来找我(我忘了记录时间,但感觉上确实比平常快)。
粗略地读了一遍,虽算不上佳作,但大致感觉是对的。里面有几处问题我一一和儿子做了讨论。
一是,第二段的两汉佛教传入中国,没有和主题“国家开放”联系起来,如果和主题无关就属于多余内容该删掉,如果有关则应该建立关系;
二是,文章中有很多一句话中出现两个相同字的地方,比如,“骆驼背上正有几个人正在演奏乐器”里面的正字,这属于读之不顺的错误语言习惯。
三是,“可是,但,然而”之类的连词使用时,前后两句话,从段落语境中并非是转折关系,不应该随意使用。
四是,最后一段的感想,需要让主旨更明确。不是简单点出国家开放,还有开放带来的好处。
儿子将文章又仔细改过,相比初稿就更加顺耳入眼了。
以往我看儿子习作犯难时总瞎指挥,搞得他云里雾里,更不知道该怎么写了。不仅如此,我还抱怨他写文章花时间太长,写完的文章又不怎么样,直接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现在不仅可以几句话轻松卸下他习作的包袱,还能帮他指出问题,重新找回习作的乐趣。
这次成功的现学现卖正好说明:书之于我是绝好的老师,有答疑解惑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