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感触的一句话:
打卡:莫迷恋打卡,打卡打不出未来。
本书中,作者再三强调,不反对打卡。作者认为,很多时候打卡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它确实能帮助你持续行动,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这也是很多人喜欢打卡的原因。
但是,如果你完全依赖打卡就不可取了,因为这样做,很容易陷入认知陷阱。
所以单纯依靠打卡这一任务心态去学习,很少会有持续强烈的主动性。毕竟在任务心态的驱使下,你注重的是完成情况,而不是任务本身。
任务心态,可以让你身心分裂。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样的心态,会使你的注意力处于分散状态,很难全身心投入到事物当中,也体会不到其中的重点和乐趣。
曾几何时,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出现了打卡大军,处处可见打卡,什么:运动打卡、读书打卡、上班打卡,还有各种花式打卡 ……,等等。
现实是,虽然我们每天打卡打得很起劲儿,但最终学有所成者,寥寥无几。对一部分人来说,打卡只是一场充满激情的娱乐狂欢。
我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这样写着:如果一家公司以打卡来制约员工,那就说明这家公司不是很景气或者前景不好。
本书认为,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二个大脑机制。
一个是动机转移,动力扭曲。
大脑为了不让你陷入痛苦,会开启自我保护模式:既主动调整认知,给你找各种借口。要么降低标准,对你来说,做多做少、做好做坏已然不是很重要了,重要的是完成打卡任务;要么从学习本身转移到完成任务上,由内在需求转移到外在形式上。
也就是说,刚开始,你的行为动机可能完全处于学习成长本身,联想到自己今后或者能够轻松早起,享受美好时光;或者锻炼塑身,拥有曼妙身材;或者阅读写作,成为博识智者……就立马信心满满,动力十足。
这个时候,即使不用意志力支撑,你也能持续行动,所以,打卡更像是锦上添花一样。然而问题是,一旦开始打卡,心态就变了,就变成任务心态了。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伴随着热情消退,动机也减弱,你不得不依靠更强的意志力去坚持。最后,当你的意志力都难以维系的时候,就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地步了。
其实,对于学习而言,偶尔中断一下又有什么关系呢?想想我们上学的时候,不是还有寒暑假的吗?
另一个重要的大脑机制是认知闭合需求。
就是当你面对一个模糊的问题时,大脑就想给问题找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书中列举古时候的人们,不知道老天为什么会下雨,于是下雨这个问题就没有闭合,就会导致人很难受,所以古人就用雷公、电母、龙王等解释下雨的成因。这些说法虽然没有什么科学根据,但却满足了认知闭合的需求。
因为打卡活动自带任务心态,所以你每一次打卡,都要面临一次任务闭合的需求。在开始时候可能并没有什么妨碍,但动机一旦转移,你的心理就会发生变化。
这就是打卡心态的特性:学不到,假装一下;学到了,立即停止。
都说现代人很难获得幸福感,就是因为这种快节奏和急心理。在这种状态下,你无法享受做事的过程,只会让身心紧张、焦虑和分裂。
作者认为,想破除任务心态的方法是——集中心力做好眼前的事。
作者从《微习惯》一书中获得启发,提出两个方略:
1、每次学习后只做行动记录,不做打卡展示。
虽然看上去和打卡是一样的,但这样做没有打卡的任务压力,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到活动本身,而不是完成任务上。
2、只设下限,不设上限,规避任务的闭合需求。
只要你感觉学得有意思,就可以一直学下去,直到你觉得学得有些吃力为止。
比起打卡模式,内在的动机要强很多,而且还是可以持续获得的。同时也非常符合刻意练习的原则,既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让你每次都可以刚好学到,有点难但又不是太难的程度。
由此可见,对于学习而言,最重要的是保持内在的动机,既内驱力。其实保持动机比打卡要求更高,因为它更接近成功的要求。当然,想要最终获得成功,还要学会创造内在动机,提升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