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工作以后,我们经常会觉得力不从心,“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总会不自觉地冒出来,然后开始笃定目标要求自己再学习。然而,除了时间少且零碎,不容易专注外,也确实深感自己的记忆能力和学习效果大不如前。
我还记得在上小学的时候,当时的班主任喜欢搞速记比赛,写下一大段话在黑板上,给五到十分钟不等的时间让我们朗读记忆,时间一到便擦掉粉笔字,随机抽人背诵。我觉得那时候的自己简直像天才一般的存在,因为我可以说每次都是第一个能够流畅背诵的人。
班主任老师有次和我父母说,将来我必然适合学英语。可惜太遗憾,我们那个年代的孩子如果不经过父母的特殊安排,接触英语的时间必然都是跟着教学大纲的,我也不例外。父母不懂外语的学习,老师也没有特别强调课外词汇量的积累,于是我也只是按部就班地学好课本上的知识。
偶然的一次全校英语比赛,我猛然发现自己与年级里其他孩子的差距,尤其是词汇量的差别之大,这让我惊恐不已。那些生疏的单词,一个个,我从未曾见过,他们倒背如流。
或许是因为突然的落差,或许是因为一直不得法又急于求成,一两年形成的差距一直延续到了高中。后来我对词汇进行了集中攻克,它也并没有变成我高考的拦路虎,但是得心应手的感觉似乎再也不曾出现在记忆里。
工作后,用到的时候不太多,简单的会话和交流基本也没什么问题,但从来也不敢说自己很好。我先生算是在外企工作,使用场合比较频繁,电脑上所有软件基本都是英文显示,而他的英语学习可以说也是在工作后突破的。他说,他的感觉也是如此,可以自如应对很多工作的场合,但从不敢说自己很好。
女儿可可今年三岁,她开口说话的时间并不早。一岁半的时候还只会说为数不多的几个字,到两岁的时候终于可以说一些完整的简单句了,但是2-3岁的这一年,进步惊人,可以完整地叙述自己的所思所想,甚至和你吵架!
02
人们的大脑能力发展是怎样的?我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Pinker在1994年发表研究结论,他认为语言潜质是人类遗传的结果。也就是说,儿童从出生的时候就准备好要学习语言,并会因为语言环境的刺激而发展出理解它们的能力。先天和后天同时发生作用,儿童的语言发展的原材料需要外界环境来提供,成人如何提供、提供多少都会对他们的语言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儿童词汇增长刚开始非常缓慢,慢慢地会有词汇爆发性的发展阶段,Pinker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认为此时的儿童就如同“单词吸尘器”,每天能学会9个新词以上。苏珊.凯里在1978年的论述中也记录到儿童早期阶段新词学习速度惊人,6岁儿童掌握的词汇量达到1.4万个。
对于儿童来说,如果语言学习就如同我们学习第二语言一样,如此缓慢和艰难,那这种认知速度是完全不可能达到的。而研究证明,儿童拥有学习语言的非凡能力,被称之为“快速绘图”能力,他们大多数情况下接触一个新单词只需要几次或者一次就能熟练掌握。其中最让人吃惊的是他们对语言的创造力,具体体现在他们能快速掌握构成有意义的句子需要哪些规则,也就是我们成人所说的语法,而这就是语感的形成。
语言获得是有关键期的论点主要来自于埃瑞克.伦南伯格,论述在语言建立的生理基础这一部分里。他认为从1岁半到青春期是大脑最擅于获得语言技能的关键时期。虽然后来也有很多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些反例来反驳他的论点,但是他的论述依然能得到许多事实的认证。
乔森和纽波特在1989年测试了移民的外语能力与学习这门语言开始的时间,最后发现,7岁之前的移民能把外语说得和母语一样熟练,而15岁以后过来的移民即使待上和年龄小就移民的人一样的时间,他们依然无法说得如同母语一般得心应手。
后来,有许多儿童研究者在研究第二语言的学习效果时发现,接触这门语言时间越晚,学习者就越难于精通,尽管这个时间点并不是特别清晰。对于大脑结构的研究也表明,年龄越小的大脑在受到伤害的时候恢复能力越强,而年龄越大恢复能力减弱甚至消失。
在1800年冬天,人们在法国一个森林里发现一个12岁的野孩,他在蹒跚学步时就被人遗弃,从未接触人类。来自巴黎的聋哑学院医生爱德华接收照顾,并试图以此为实验,看是否人类在失去童年的学习机会后还能找回语言能力。结果很遗憾,尽管爱德华医生倾注自己好几年的大部分时间去悉心引导,他依然无法开口。甚至最后到40多岁,野孩依然不能说话。
关于语言关键期学习的论点虽然也遭到了研究界的一些反驳,但是承认儿童期是语言学习最佳的敏感期,这几乎成了业界共识。
03
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做出最合理的安排,我想这是对人生最好的尊重。
我想起远在美国的姑父有一天突然给我发的一封微信。他说他们家来了一个小客人,申请美国的主流大学,对于英语面试完全无压力,因为从幼儿时期就接触英语,却没有很艰辛的学习历程。我看后一阵感慨。
关于育儿,父母们最关心的是他们的能力培养,也就是学习。既然如此,父母们就要进行合理的介入,不要觉得一味放纵自由的自己是有多伟大,或许也是一定程度的不负责任。
有人反驳说这是强迫孩子。不是的,介入的前提自然要尊重孩子的意愿。既然已有研究证明孩子敏感期存在,那他必然在某个阶段会对某件事产生十分浓厚的兴趣。
我们要做的是抓住敏感期,创造好环境和氛围,这样他才不会在将来意识到和同龄人的莫大差距时开始捶胸顿足。
对于我们成人,即便意识到敏感期早过,学习吸收能力大不如学生时代,但是人生最重要的是时间。看看未来的自己,你会发现,再没有比现在更适合学习的时期了。就让遗憾留给曾经,希望留给现在,精彩留给未来吧!
推荐阅读:育儿系列文章目录(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