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篇综述
宇宙论是哲学中有关研究宇宙起源及其结构等问题的论述。西方有学者认为属于“理性的理论科学”范畴。
古人根据天文观测,结合哲学推理,发表了不少有关宇宙问题的论说。
宇宙虽大虽远,但与人的关系十分密切。考诸《黄帝内经》等医书,可知我国古代的宇宙论实与医理相通,不可分割。
先秦哲学家论天地的形成,本之于“气”。认为宇宙间的一切,皆是“气”的变化;其聚散变化的动力,乃是宇宙的本源,即《易》所谓“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推而论之,大而天地,小而蚊蚋,包括人类,无不属于自然物质,而遵循一定的规律而变化,故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万物虽殊,而原质实同,其本归一的哲学思想,为先秦哲学家所具同。尤其在东周之后,将其推行到各个方面,而为诸子之学。然而,关于宇宙论的大义,诸子实同,故为我国古代哲学之根本。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指的就是宇宙之气的动力和规律。
《庄子》论宇宙的发生,大致由“无”而为一气,由气而生物、成形、有性。若返于初始,则又“与天地为合”。《庄子·田子方》记载老子“游心于物之初”,对孔子说:至阳、至阴“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
此后,晋张湛注的《列子·天瑞》以为“因阴阳以统天地”,有太易未见气、太初气之始、太始为之始、太素质之始之说。又云:“积气之成乎天……积形之成乎地。”“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其说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积阳为天,积阴为地”相同。
《吕氏春秋》“九野”的记载,可与《灵枢》《素问》相参。又关于“圜道”的学说,与《内经》所论的医学问题颇多关涉。
《鹖冠子》的“环流”说,同于“圜道”,亦属古哲学中的宇宙论内容。
《淮南子·天文训》云:“道曰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为阴阳,阴阳合而万物生。”又说:“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清轻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也属古代的宇宙论。同书《俶真训》记载:“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者也;有有者,有无者,有未始有有无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无也。”亦为古哲学中的宇宙论,并因之而论及事物变化无极,生死无异。同时《诠言训》还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同出于一,所为各异……谓之分物。”
《春秋繁露》又简要地指出:“属万物于一,而系之气。”
《论衡》一书,肯定了《周易》及儒家、道家的宇宙论,以为“说《易》者曰元气未分,浑沌为一,儒书又言溟涬濛澒,气未分之类也;及其分离,清者为天,浊者为地……儒书之言,殆有所见”。又说:“黄老之家,论说天道,得其实矣。”
《素问·天元纪大论》记载《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寂寥,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又《五运行大论》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大气举之也。”这些精彩论述,记载于医书,都属于古代的宇宙论。可与《周易》、诸子之文参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