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我们渐渐懂得了,一个人活着的最大意义,不在于最终是否百毒不侵,而是遍体鳞伤以后,仍旧虔诚地爱着这个并不完美的人间。
让我们继续今天的阅读——《每一种优秀,都有一段静默时光》最后一章——一个人越活越智慧的五个习惯
一个人越活越智慧的五个习惯
第一,多读书。
有一句话说,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是被眼前的世界禁锢住的,他的生活是机械的,刻板的。
其实人之所以要读书,并非因为读书这个行为有多么了不起,也不是因为读书可以给我们带来多少好处,而是因为书既是你的良师益友,可以帮你答疑解惑,也可以是你的精神支柱,让你有勇气和力量去改变现状,更是你闲暇生活外的一片净土,只要翻开书,你就可以与一切世俗纷扰和烦琐庸常隔离开来。
如果读书,我们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但如果不读书,我们却只能活一次。
所以当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还有不满时,读书是成本最低的投资,也是提升自我最好的途径。
第二,多旅行。
在知乎上曾有一个问题:去过一百个以上的国家,是种怎样的体验?
有个高赞的回答是,懂得了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天然正确和绝对政治正确,能够接受别人有不同的三观以及延伸出来的思考方式。
其实旅行的意义,并不是随手拍几张照片,证明你到此一游,也不是作为跟别人聊天时的谈资。
它可以开阔你的眼界和胸襟,让你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还有各种各样的人以五花八门的方式生活着。
它能让你变得更加宽容和大度,让你能用更好的心态去接纳和看待不同的价值观。
它更是一种内在的净化和滋养,让你从内在生发出一种对生命的敬意和厚爱,去认真感受和领略每一天的丰富和精彩。
所以当你处在人生的局限和瓶颈期时,不妨抽个时间背上行囊,轻装前行,去看看山河大海,去感受日月星辰,去更好地开阔你自己。
第三,多经历。
人的一生只有短短几十年。
想要拥有更多可能,就要去见一些害怕见的人,去做一些不敢做的事,去走一些并不常走的路。
也许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挫折、困难和麻烦,但那些熬过的苦,受过的难,终会变成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有人曾说,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其实在生活中,你的每一次尝试,每一次突破,每一次探索,无论成败与否,都并非毫无用处。
你的经历越多,你对生活的接纳度就越高,你对人生的感受力就越强,你的心态,就会随之变得越来越好。
第四,多思考。
有人曾说,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是否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
有些人,只会随波逐流,根本没有自己的主见,遇到任何事,总是会依附于别人的经验和判断。
而有些人,无论遭遇怎样的境况,都懂得理性地去分析问题,然后做出最佳的选择。
其实,这个世上有很多事实和真相都被层层掩盖了。
如果你不学会敏锐地去洞悉、观察和分辨,你就很容易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也难以知道事情的真伪、是非和对错。
只有当你学会了独立思考,才能知道什么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什么才是你应该去遵循的,什么才是你应该去相信和践行的。
第五,多反省。
每个人都并非完美的,在性格上,总会有瑕疵,在习惯上,总会有缺点,在为人处世上,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重要的从来不是去逃避、去抱怨、去指责这些错误,而是要学会多反省自己身上的不足。
苏格拉底曾说,不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如果一个人学不会反省,他就容易陷入刚愎自用的误区中。
他们总觉得自己很优秀,并不需要改进和提高。
他们在遇事时,总会去怪别人,而不是反求诸己,他们甚至会按照狭隘和偏执的思维方式,一直我行我素地错下去。
其实一个人最难的,不是去看清别人,而是去认识你自己。
只有当一个人学会了反省,才会从自己身上去发现问题,进而才会加以纠正、改变和完善。
你所见的每一个人,所经的每一件事,所看的每一处风景,都逐渐内化成了今天的你。
读万卷书,让你从内丰富自己;行万里路,让你从外拓展自己;吃过的亏,碰过的壁,让你不断去突破自己;而常常反思和自省,就会让你全方位地去提升你自己。
余生,愿你拥有足够多的智慧,以应对所有世事的艰难和刁难!
其实人这一生,并没有那么多高光时刻,也没有那么多轰轰烈烈的瞬间,无非就是由无数个一日三餐和衣食住行拼凑而成。
我们不必非要去取得多大的成就,也不必去做成多大的事业,你就扎扎实实地过好每一天,吃好每一顿饭,睡好每一次觉,做好每一件事,永远怀揣希望,永远阳光向上,永远珍惜当下的每一时,每一刻,每一秒,做到不辜负此生,不辜负岁月,不辜负自己,这就足够了。
余生,愿你做一个健康快乐的普通人,愿你拥有美好纯净的希望,更愿你脚踏实地去争取,去努力,去奋斗,去成为自己心中想要成为的样子。
本书到今天已全完阅读完。
结语:
其实人这一生,并没有那么多高光时刻,也没有那么多轰轰烈烈的瞬间,无非就是由无数个一日三餐和衣食住行拼凑而成。
余生,愿你拥有足够多的智慧,以应对所有世事的艰难和刁难!
明天开始我们将阅读——新的一本书。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内容,别忘了分享或留言。
如果你喜欢阅读,关注公众号:晚风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