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围城》的胡思乱想

未看《围城》时,只知道那句有名的句子:婚姻是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看后觉得书中有很多有趣的句子,可能知道这句话久了,反而不觉得有什么惊艳。个人比较喜欢的:每个字都认识,没一句有意义。你并不讨厌,但一无是处。

读过之后,书中的故事主线梗概并未觉得有特别惊喜的地方。不过书中人物的描写性格特征十分鲜明立体,总能找到自己或者身边人的影子,所以更加的觉得艺术的确来源生活,经过作家的修饰,词语的点缀后以一种文化艺术流传。书中的方鸿渐和路遥《人生》里的高加林相似,同样是性格导致了在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没有跟从自己的内心,被周遭的环境所左右,从而导致了后来的种种。我觉得性格分两部分,一部分基因,童年,以及童年的家庭环境和教育,这些是隐形的性格,之后经过教育,书本,经历自我的性格修饰,应该为显性性格或者说是虚拟的性格。以后在重大问题的选择上,隐形性格是主体,主导选择,而显性性格是对隐形性格选择的肯定,补充和修饰。之前看过心理学的概念,大意是记忆有的时候不是完全正确的,人会根据后来的学习经历来修饰记忆,我觉得两者有共通之处。

书中四位女主角性格,思想,经历,阶层各异,反正作者应该不会赘述相同的人物,我想大部分应该喜欢率性而为的唐小姐,而男性人物个人比较喜欢赵辛楣,人总是对自己没有做到而渴望做到的,有分外的偏爱,看到了理想中自己。

读后在知乎搜了《围城》,每个人物,每个话题,每个情节,每个人不同的见解,了解到很多自己忽视的细节,在知乎的回答了看到这样一句话,关于《围城》首先是爱情,其次人性,最后长远看是人生。深以为然。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