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于1944-1946年之间创作的,故事发生在1937-1939年短短两年间,虽然有着抗日战争的大历史背景,书中对于此背景却没有过多的偏重。不同于那种史诗级的现实主义著作,《围城》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写的是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
然而正是仅仅对这“某一部分”的描写,让《围城》有了更多现实意义,这才产生了每个读者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感觉。
凡一部经典之作,总是离不开语言和思想情感上的精致,《围城》在这一点上可谓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地,这得归功于钱钟书学贯中西的渊博学识。
我第一遍看围城,完全是因为被书中的文字所吸引:独特诙谐的比喻总是能让人会心一笑;细腻贴切的心理描写则往往不由自主的点头认同,颇有感同身受的共鸣(心理活动有着普遍的共性,对这一点的刻化与完美表达大概是很多人觉得看到了自己的一个原因);而在语言的转折运用上也是自然的天衣无缝。
比如说在故事开头对主人公方鸿渐的介绍中写文凭一事,方鸿渐在国外不学无术又迫于父亲与丈人的压力买了一张假博士文凭,作者比喻说,就如同前清花钱捐个官,是很普通的事,而有了文凭就好比亚当夏娃有了遮羞布一样。这个比喻看似不痛不痒,却是最合适不过。直到现在这个社会,仍是有多少人为了追求这块遮羞布耍些手段。有的遮羞布尽管修饰的很精美,像是一个人拼命身兼数个头衔,有华丽的光环,但遮羞布始终只是遮羞布。
以前读围城,总觉得故事的情节太过简单,而且并无多少波折。故事中的两年时间,主人公经历的似乎尽是些琐碎之事。总结起来就四个片段:方鸿渐留学归来,与苏文纨和唐晓芙的情感纠葛,入湖南内地教书任职,被解聘回上海与孙柔嘉的婚姻生活。
但细细想来,与金庸的《天龙八部》有异曲同工之妙。《天龙八部》即是取义于佛教中的言语,比喻世间众生之相,书中也塑造了许多性格迥异又个性或相貌突出的人物。《围城》中的描写没有金庸那般肆意夸张,但人物的出场也是各具特色。自恃清高不肯放低姿态的苏文纨、清纯可爱又有些完美主义倾向的唐晓芙、看似温柔可人实则工于心计的孙柔嘉、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曹元朗、庸俗贪财的李梅亭、迂腐传统的方豚翁、崇洋媚外的张吉民、不学无术的韩学俞、争名逐利的高松年等等。
这些人并非如何大奸大恶或崇高善良,只是我们身边常见的普通人,他们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特点包括人性上的弱点,以至于方鸿渐在故事的最后感慨,过去的许多个自己已经死了。如同贾宝玉虽只置身大观园之中,似已经历了人生百态。如果要把方鸿渐的两年经历做个比喻,可以说是个短短的取经之路,只是他有着唐僧懦弱的性子,却没有唐僧金蝉转世和四大弟子护身的好命,在这路上被各色妖魔鬼怪挤兑,受尽挫折。
有人认为,方鸿渐是个值得同情的角色,因为整本书中只有他算是个像样点的“好人”,我却不以为然。用一个词概括他就是“懦夫”,这个评价作者也借孙柔嘉之口表达了出来——他们在吵架时孙柔嘉情绪激动,便一直重复骂方鸿渐“coward”。方鸿渐的懦弱性子贯穿故事的发展:本想回绝家里定的亲事,却因为父亲的一封呵斥的信而被动接受了安排好的命运;在归国的船上,一经鲍小姐暗示便接受了一夜情,却在被侍者发现时惶愧不已;在苏文纨表达了对自己的好感后虽然心中不愿接受她,还是乐于保持这种暧昧的关系,甚至还用上了假装吃醋、写信修复关系等等手段;在唐晓芙得知方鸿渐的过去而拒绝他后,也只是立在雨中孤寂彷徨了一阵,然后心里的这个自己就死了;在三闾学校那个尔虞我诈,阴谋阳谋的环境下,方鸿渐只能任人摆布,招之则来,挥之即去;在回到上海期间,生活、工作甚至于婚姻都无一不是听从了他人的建议或安排;在看到婚姻并不幸福时也是忽而抱怨,忽而又甘心维持现状。
所以,我在读围城时最大的一点收获就是从方鸿渐身上看到的反面教材——千万不要做道义上的懦夫,这一点可以体现在生活的很多方面。拿感情来说,如果你不喜欢一个人而又默默接受对方的好意,对方只会觉得投入的期望与收获不成正比,相比不想伤及对方情面的“善”,还不如直接表达拒绝之意的“恶”来的干脆痛快。拿人与人的交往上来看,你若是不愿去做一件事那么完全不必委屈自己而答应别人的恳求,正如网上流传的“不要为做好人而恶心了自己”的观点。
道义上的懦夫看似没有多大值得批判的地方,甚至还有种“老好人”的感觉,但是这种老好人有物极必反,惹人厌烦的地方。拿很多人的婚姻为例,大多数的不幸福就是因为这种善良的“懦弱”导致,婚姻在法律上又可称为身份契约,当因为你的懦弱而草率的签订契约,又因为你的懦弱而导致契约失去了继续履行的基础时,于是你行使解除契约的自由,这时一开始善良的“懦弱”便导致了一系列不负责任的后果。
再拿为人处事上看,道义上的懦夫往往很会为自己不甚道德的行为找到安慰的借口,过着自欺欺人的日子。故事中的方鸿渐,拿着逝去的未婚妻的嫁妆钱心安理得的在国外过着快活日子,甚至心里还抱着对未婚妻早逝的感激。待到回国相亲时,在相亲的人家打牌赢了不少钱,临走时不忘提醒对方交钱,虽然明知会被背后痛骂却也乐得如此,因为他给自己的理由是妻子如衣服,虽然丢了这个妻子,可是赢得钱可以买看上的皮大衣,说来还是赚了。
道义上的懦夫,无害亦无益,蝇营狗苟,得过且过,我并不认为这一类人代表了大多数人,但他确实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
最后,是围城中最为经典也为人津津乐道的一句话,“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在故事中是由褚慎明提出,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因此有很多人结合这句话,再一联想“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便把围城认定为是婚姻的总结。这实在是太过狭隘。我认为,书中的围城至少有两座。
第一座围城,是时代。我们总是受限于身处的时代并被它征服,带上不可避免的印记。即便有如老庄的超然物外,也难于全然超越时代。书中的那个时代便是西方文化对传统中国强烈冲击的时代,一个内忧外患的时代。以至于书中那么多带着多多少少人性瑕疵的人物,我们也不好给予过多的苛责。时代的洪流可以放大人的善,也可以繁殖人的恶。我们困处时代之中,唯一可以做的只是“不要泥沙俱下的活着”。
第二座围城,是人心。我们不是禅门高僧,无法做到心不动,风又奈何的境界,但至少可以选择。选择不身不由己,选择追随自己的内心。故事中方鸿渐真正爱上的人唯有唐晓芙,然而在遇见唐晓芙之前他作了太多错误的选择,追求虚假的欢愉,违背本心,以致有着完美主义爱情观的唐晓芙拒绝了这个自己也喜欢的人。我爱上的一个人呀,她也有着唐晓芙“一个与现代女性不同的真正的女孩子”的特点,我在重新遇见她的那一刻心里就作出了选择,于是我可以走上围城看风景,而不是困于其中东奔西撞。
《围城》只有九章的内容,但是是大师两年“锱铢积累”的经典之作,值得一读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