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说三国 4 | 曹操的第一第二谋士,叔侄分道
曹操帐下的谋士虽然人数众多,不缺少经世之才,但却人人终日惴惴不安,都是因为陪伴曹操比陪伴一只性格捉摸不定的猛虎还难。大家公认的第一谋士、侍中尚书令荀彧被冷落的经历,就足以让众多谋士心寒不已。
荀彧曾被曹操看做是自己的张良。因为曾经主张迎驾天子、坚持官渡之战、大力劝谏北征等策略,荀彧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赫赫战功。曹操也曾经不无感慨地说:“天下(北方)的平定,是荀彧的功劳啊!”
而且,曹操帐下很多重要的谋士都是荀彧所推荐的,包括郭嘉、荀攸、钟繇、司马懿、华歆、王朗等。曹操为了奖掖功臣,不断对荀彧封官加禄,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荀彧的长子。
自从汉天子刘协被曹操挟持到许昌后,与身边的亲近大臣始终没有放弃密谋铲除曹操。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刘协曾把一道密诏缝在衣带里传给董承,密令他设法除掉曹操。事情败露后,董承被杀。五年后,皇后伏氏给父亲伏完写去密信,叙说了董承被杀的惨状,让父亲设法秘密除去曹操。
事情再次败露后,曹操恼羞成怒,下令曹洪带兵闯进皇宫,杀了皇后伏氏及两个儿子。这事后来又连累到皇后的兄弟宗族,有上百人被杀。对此事,史官坚守职责,按照事实如实记录。曹操得知后,就连史官也要杀掉。
荀彧内心始终坚持自己是大汉臣子,对大汉忠心耿耿。当初他投靠扶持曹操就是为了铲除董卓等列强,恢复大汉朝纲。等亲眼看到曹操竟然对皇后和宗族下手如此惨无人道,内心悲愤不已,与曹操在心里彻底决裂。
为了保护汉室及更多汉臣,他没有选择离去。当看见曹操要杀公正的史官,他知道曹操杀红了眼,如果直接劝阻就是往刀口上撞,徒劳无功不说,肯定也会引来杀身之祸,就委婉地劝道:“春秋时晋国的赵盾权倾朝野,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因此肆无忌惮,杀了自己要拥戴的公子雍,又杀了公子乐,最后连晋灵公也杀了。太史董狐如实记录历史,写道:‘秋天,七月乙丑日,赵盾弑君王于桃园。’赵盾要求董狐修改,董狐坚决不从,赵盾也无可奈何。”
洛阳令董昭非常善于揣测曹操的心意,喜欢迎合曹操的意愿说话办事。自从他建议曹操迁都到许昌后就深受宠信,现在他看见荀彧与曹操唱反调,怎能不趁机表现一把,于是说:“司马迁以毕生精力撰写了《史记》,尽管是千古绝唱,不是一样因为有罪而被武帝处以腐刑?班固撰写《汉书》,有彪炳历史之功,不是一样因为有罪而死在狱中?重要的是一个人有没有罪,而不在于他任什么职位,更不在于他手中的管笔。”
曹操听了,更加杀心膨胀,心里说:“既然如此,我有什么怕的?”便杀了史官。
这件事一时间激起了太中大夫孔融、九江太守边让、江夏太守书记祢衡等上奏表示不理解、不赞同,也更让荀彧对曹操深感绝望。从此以后,曹操也与荀彧从心里产生了隔阂,再也不重用。
后来,荀彧为了保护汉室果然被曹操逼迫而亡。
第二谋士荀攸曾经因为刺杀董卓而入狱。
时来运转,董卓被王允用连环计铲除后,荀攸出狱。这时正赶上曹操广求人才,荀彧给曹操推荐了侄子荀攸,曹操就亲笔写信给荀攸。
荀攸加盟后,因为辅佐曹操征讨张绣、生擒吕布、决战官渡、戡定马丸而多次献出奇谋,被曹操上奏天子推举为陵树亭侯。曹操曾经上表天子称赞说:“军师荀攸,自从到这里来辅佐我,我没有一次出征不听从他的计谋。前后多次我们能够克敌制胜,都是因为有荀攸的计谋啊!”还在《封功臣令》中写道:“为人忠正,善于运筹帷幄,放眼长远,并能安抚朝内朝外和天下黎民,文若(荀彧字)就是这样的人,公达(荀攸字)仅次于他。”
但因为荀攸是荀彧的亲侄儿,这让曹操的心里多次产生狐疑。而荀攸也深知“君子防患于未然,不处身在嫌疑之间”的道理。在曹操阵营关系复杂、人事倾轧的政治旋涡中,特别是叔父荀彧和曹操决裂,而他和叔父有不同的价值观,夹在两人之间,一边是亲情,一边是建功立业,倒向任何一边都不好做人。
因此,他采取了对外彰显愚钝而隐藏智慧于内心,对外表现怯懦而隐藏勇敢于胆内,对外装作软弱而隐藏坚强于修炼的处世韬略,把所有的锋芒都收敛起来,以淡定的心态看待一切,用看似无为的行为以不变应万变。
荀攸曾经为曹操前后总共策划过奇谋有十二个,但是当他的表兄等亲属多次问及这些事情,他却总是装傻装愚,说什么也没有做,极力否认自己的贡献,始终守口如瓶,让人感到讳莫如深。因此,曹操夸赞荀攸说:“真是贤良的君子啊,只有具备温良恭谦让品德的人才能做到这些。”
荀彧、荀攸的前后经历,让贾诩看得更清楚:他的处境,不比他们好多少。
——自肖永革《三国绝对很邪乎》,配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