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的小时候都会有过不听话,淘气惹得妈妈不开心的时候,很多家长现在依旧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骂不成材的观念,不管在什么时候,父母都会觉得严格的爱会帮助孩子成长,但是这样真的对吗?
1妈妈咆哮式的爱
我记得在一项调查中发现,自己身边存在爱咆哮的妈妈,甚至超过89%的受访者表示接受过妈妈咆哮式的关爱,有25%的受访者表示对于儿时受到的咆哮式的爱还会印象深刻。
德国经典绘本讲过一只小企鹅和妈妈的经历,小企鹅因为妈妈发脾气吓得全身散开了,只剩下一双脚,不断的跑啊跑,想要逃离妈妈的吼叫,最后妈妈帮助它找回了吓飞的身体,和小企鹅道歉,小企鹅原谅了妈妈,故事有了美好的结局。但是小企鹅的身体找了回来,它受伤的心灵该怎么治愈呢?
2妈妈有时压力也很大
目前大部分家庭中,担任教育子女的角色还是由妈妈完成的,似乎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还是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现在的每个家庭。妈妈承担着太多的教育子女的压力。而爸爸似乎更加的被外界宽容,只要能够赚钱养家,能够偶尔陪自己的孩子下楼玩耍一会,就会被周围的邻居赞扬,看!真是一个好爸爸。
担任小学班主任的林老师,对于家庭教育的阴盛阳衰局面很有感受。尽管学校要求每个孩子父母都要在微信群中,但是大多数和教师交流的还是妈妈。更多的父亲更多的是沉默,在群里做个潜水人。
有时候妈妈不得不面对自己独自教育子女的压力。而这种压力一旦超过了妈妈情绪承受的临界值,大多数妈妈都会变身为咆哮妈妈,利用情绪解决问题。可这种情绪对孩子真的起到了教育意义吗?
3家长是孩子的一枚镜子
我想每个妈妈都会有过情绪失控,变身咆哮妈妈的经历,事情过后又会后悔无比,也明白这不是一种正面的教育孩子的方式。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孩子的行为和情绪的表达是通过向父母模仿的过程中学习来的,家长是孩子的镜子,在咆哮中长大的孩子通常也会将这种咆哮因子传递下去,处理事情的过程中也会选择咆哮的处事方式。被妈妈经常咆哮的孩子,即使成年了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也会对妈妈产生惧怕和恐惧的心理,而这种心理会导致孩子的自卑和怯懦,不易在生活中取得成功。
“我们应该营造一种平等、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真切的认识到错误,从才能更好的解决。”——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长储朝晖。
4成人在家、成才在校
家庭的培养和教育会是对孩子成人塑造的关键过程。可能父母也是第一次做家长,他们也在不断的学习如何的教育孩子,家庭教育的关键不是在于孩子,而是在于家长,家长了解了如何教育孩子才是孩子成人成才的关键。
有的父母有着高学历、高收入,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在事业上受人尊敬,但是这类父母往往对于子女具有同样的要求。在人生的赛道上一直高歌猛进的父母,自然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落于人后。于是,不由自主的开始和同事、朋友的孩子开始比较。
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竟然比不过他人,就会觉得孩子是自己人生赛道的阻碍,于是“让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开始刻在了父母教育子女的赛道上。
而父母的高要求,尤其是打着这都是为了你好的旗号,对子女实施的一些管教都会让孩子产生巨大的压力。孩子越小越没有能力处理这种压力,就会变的自卑胆小,即使当孩子具有让压力转为动力的能力的年纪,也会觉得父母的咆哮式教育是对自己的否定,人变得不在自信。
孩子试图向父母证明自己的悲剧还不够多吗?
5为人父母是门学问
家庭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变化,从以前的散养到现在的精养,家长在教育子女上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尤其互联网的普及,现在很多孩子开始接触网络,从网络上获取知识,了解这个世界,导致了父母的权威性收到了挑战,尤其面对现在的社会变得越来越浮躁,网红、明星等高收入人群开始对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越来越怀疑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是否正确,而父母也变得难以把握教育孩子的尺度,比如孩子应该专心于学习,还是着重培养兴趣?
孩子之间的矛盾,应该忍让还是还手?
应该是教会孩子懂得分享还是保护自己不要吃亏?
……
面对这些挑战家长也需要不断的学习,跟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懂得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一味的咆哮式教育,让孩子听自己的,不给孩子一个听从自己内心的机会,没有一次撞南墙的疼痛也许孩子永远不会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