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正在经历这样的时刻,想做的事情很多,但家里琐事一堆,分身乏术?
你是否有这样的夜晚,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只因为电脑里还躺着大量工作?
你是否有这样的周末,明明窗外艳阳高照,怎奈屋内书籍扎堆,想看书,又想晒太阳,再抬头一看,家里的娃还眼巴巴望着你。时间,都去哪了?
陪娃、工作、家务,还有无法顾及的兴趣、爱好、小确幸……一堆又一堆事情,而时间是那么有限,作为二宝在职妈妈,要怎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好想做的事情呢?
针对宝妈们的困惑,作者张杨在《深度陪伴》中提出:“做好时间管理,才能深度陪伴。”
对于时间管理,做计划很重要。可能很多人会说,计划做好了,但我很难按照计划进行啊,因为“计划”赶不上“变化”。话虽如此,但在没有突发事件的前提下,请坚决拒绝拖延。
拖延是跟扎心的针,我曾因为拖延间接导致分手,间接导致职场发展止步不前,间接导致生活质量垂直下降……意识到拖延误事之后,我去买了一本《拖延心理学》,结果是,这本书买回来6年了,仍然束之高阁,连塑料包装都没被拆开过。
后来,我又是怎么告别拖延的呢?因为和一个“高效能”同事搭档。
以前接到任务,既力求完美,又担心自己做不好,于是拖拖拉拉,直到最后期限才慌忙完成。完成的质量可想而知。
和“高效能”同事搭档之后,接到一个任务,首先会抛开心中的杂念,先完成再完善。在完成的过程中,会不断有意想不到的点子蹦出;完成之后预留的修改时间比较长,结合期间蹦出的想法进行二次或者三次修改,这样既避免的拖拉的毛病,同时大幅提升了任务完成的质量,工作能力也是扶摇直上。
当然,我们毕竟不是神人,不可能事事做到完美,但在工作上,我是抱着“尽力而为”的心态,至少在完成的当下尽力了,事后不多纠结,爽快利落真的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有时候组织活动,事情太多太杂太零碎,要怎么办呢?
首先,要具备结果导向的能力。也就是说,在行动前,请先想清楚自己要的结果是什么,也就是设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然后围绕这个目标想办法,再付诸行动。
其次,要善于抓重点。以前的我,事情一多就会凌乱,后来我学会排序,把重要着急的事情排第一,着急但不重要的事情排第二,重要但不着急的事情排第三,既不重要也不着急的事情排第四。第一和第三的事情我自己亲力亲为,在做完第一组事情,还没做第三组事情的中间时间,我会给带的实习生分任务,第二组着急但不重要的事情给相对靠谱的实习生做,第四组既不重要也不着急的事情给刚进来没多久的实习生做,这样自己就可以空出时间和精力去做既重要又急的事情了。
幸运的是,我是在告别拖延症之后结婚生子的。刘瑜说“一个人也要活得像一个队伍”,对这句话我最大的体会就是,结婚之后自然就“招兵买马”了。这时候我其实就是一个指挥官,既要根据实际情况分配任务,又要顾及到家人的情绪。
生娃之后,我尽量避免把工作带回家,也会避免把家里的情绪带到工作上。但有时二者还是会产生时间上的冲突,通常工作和带娃在时间上有冲突的话,我会问自己,在这两个小时,是工作更着急重要一些,还是带娃更着急重要一些,这样可以省去很多纠结的时间,让我安心做自己选择的事情。
当然,时间管理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会的,但贵在坚持。宝妈们遭遇失眠、焦虑不要心慌,可以先听一听音乐,或者看一小会儿书,让自己情绪得到缓解,再跳出思维圈,用写作的方式客观分析目前的处境,把事情按以上四点进行分类,这样思路就一目了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