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小妞
“还没离婚么?!”
这是我看到CNN今天发布关于皮特、朱莉正式离婚消息后的第一反应。因为七月初去纽约玩,就看见八卦杂志的封面上写着巨大的“Divorce!”,配着皮特沮丧的脸和朱莉哭花的妆容照片。
二人离婚的原因外界众说纷纭,有渣男说、审美疲劳说,谁都没想到真正原因居然是“育儿理念分歧”(如果TMZ报道属实)。报道称皮特吸食大麻、酗酒还易怒,有这么个爹确实要三思了。
孩子,果然是父母的软肋。分手还是将就他们都可以是始作俑者。
皮特和朱莉有6个孩子,其中3个是从不同国家收养来的孤儿,一家八口被称为“联合国家庭”。真好奇,在这样一个背景、种族多元化、夫妻二人又是娱乐圈先锋的大家庭,二人对孩子的教育会是什么样的。
之前看过一则消息,朱莉亲生的第一个女儿希洛虽是女儿身,但不爱红妆爱武妆,行为举止和作风都非常的正太范儿,朱莉的妈妈有所担心所以给小孙女买了好多公主裙想“掰直”,结果被朱莉批评,说母亲不尊重孩子的选择。
(就是照片里个子最小、最靠前的这位小公举,比她旁边的两位哥哥有型、有范儿啊)
从这一点来看,朱莉教育子女的做派还是“很美国”的,并没有因为自己不幸的童年而走偏。
我来美国这一年,对“很美国”的子女教育方式有了从道听途说到亲眼见证的切身体会。我们常说中美在教育子女方面理念差异很大,这个“大”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美国父母拿孩子不当孩子
在中国,儿女永远是父母眼中长不大的宝贝。就拿我来说吧,都年过30了,和我妈每次通话她还是叫我“宝宝”。这在美国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Baby”这个词他们只用来称呼完全没有生活能力的婴儿,只要当孩子开始具备基本的生活能力,比如自己吃饭、自己上学,爹妈就会把他当成一个“正常人”来看待。
上周看到一对父母带着儿子去玩冰球。下车后,儿子自觉的拿着一大袋冰球用具往前走,父母两手空空跟在他身后。一套完整的冰球用具包括冰球鞋、冰球刀、护具(这里面又包含头盔、面罩等十几样东西)和冰球杆(长度一般在1.5米左右),男孩儿目测也就是7、8岁的样子,扛着一袋东西走起来其实挺吃力,但在美国父母看来这是你要玩的游戏,我们已经帮你支付了费用并且送你过来(16岁以下不允许开车),剩下的事It’s your business.
我见过的最夸张的“It’s your business”的故事发生在朋友Zack身上。
Zack和妻子有个16岁的女儿,喜欢参加各类活动所以经常需要用车。Zack就和女儿签了一份用车协议,里面包括:他们可以为女儿提供汽车并支付汽油费用,但女儿需要履行一些责任。比如,每周负责清洗和保养汽车、外出度假女儿需要充当他们的司机、如果女儿在用车时损坏了车辆他们可以负责修理,但修理费需要女儿打工赚钱支付。
请问,这是亲生爹妈么?在中国父母眼中,这些事情简直荒谬:让孩子去背那么重的东西心多疼啊?和自己的孩子有必要签协议么?父母帮孩子做这些事不是理所当然的么?但在美国父母看来,他们的“理所当然”就是:你是一个正常人,头脑健全、四肢不缺,自己的事理所当然该由你自己完成。
在他们看来,虽然你是我的孩子,但你首先是个独立的人。
美国父母非常在乎界限感
中国的父母对儿女是活到老、操心到老。从生儿育女、支付教育费用、帮孩子买房买车、娶妻生子、到抚养孙子,他们的“汗马功劳”无处不在。
我爸有个朋友,夫妻俩都是工薪阶层,可为了给儿子买房,老两口在工作之余还打着第二份工,用了十年的时间攒出一笔钱给儿子在老家买了一套二室一厅的婚房。好几次在菜市场碰到老夫妻买菜,总是提着咸菜和豆腐。
对中国父母来说,这样的苦他们甘愿承受,因为用自己吃苦的方式去帮助孩子他们觉得那是体现自己价值的一种方式。但子女和父母间的很多冲突也往往因此而起。
比如,因为是我掏钱给儿子买的房,所以我有你们家钥匙想来就来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我从小就是把你这样拉扯大的,所以现在我按同样的方式来照顾孙子能有什么问题。
在中国父母眼里,孩子无论多大还是属于自己的,谁会和自己的“东西”见外、划清界限?尤其那还是你最为珍爱的“东西”时。
我把这些事情讲给Mills听,他一脸大写的懵。别说让父母攒钱给他买房了,就连当年他考上UC Berkeley最终因为学费和父母谈不拢,也只好放弃。父母和他详细计算了家里的收入、支出明细,告知Mills他们能承受的学费是多少,最终给出的建议是你已经18岁成人了(这点很重要!)要么想办法申请奖学金、要么打工补足多出来的学费,总之作为成年人的你得要学会为自己的人生难题负责了,而不是全依靠父母去解决。这绝不是个案,Mills的同学和他遇到的问题一样,考上了加州理工最后也不得不放弃,去了一所能提供全额奖学金的二流大学读书。
这就相当于你考上了清华北大,然后爹妈说“别去读了吧,咱家供不起。”这在中国父母身上几乎不可能发生。不管是18还是20岁,爹妈们一定是砸锅卖铁、卖血卖肾都会想办法供我们去读啊。
何况Mills他们家条件不算差,东凑西借缴个学费是没问题的,但在美国父母眼里孩子一旦成年,“界限感”这个概念就变得非常重要:不仅是做父母的尽量不去“管”儿女的生活,做儿女的也不要因为你们搞不定的事来影响父母的生活。
美国父母的权威感和道德绑架很少
把孩子首先看成独立的人、在乎与孩子之间的界限感,这也使得美国父母对孩子的权威感和道德绑架会降低很多。
因为孩子们不在乎啊。
你说你是我爹,吃过的盐比我吃过的饭还多,所以我要听你的话去考医学院。可是我又不想当医生,你的理想你自己实现就好喽,我还有自己的dream啊。
你说我是你亲闺女不会害我,这小伙儿没车没房工作也一般,怎么看都不靠谱,所以还是早点分了吧。可是我有自己的判断,房子又不用你们掏钱,我俩当地下室青年、努力工作、自己赚钱买房呗。
我问过好多美国的年轻人,当你“忤逆”父母的安排不遂他们愿时是怎么想的?他们给出的答案是:My life is my life!即便我有可能过得不如意成为父母眼中的loser,但我的生活还是要按照自己的意愿move on.
话说回来,还是希望史密斯夫妇散的利落、得体吧,如果真为了育儿理念分歧而分手,还撕比多打脸啊。
END.
谢谢你的关注或点赞。转载请务必简信联系,还望体谅原创者的劳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