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建安[北漂诗人]有感
在“北漂”诗人一文中,诗人李青松是平静的,是柔和的,是沉寂的,隔离了暄扰,自有一番风骨。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百年之后,黄土一抔。过程不同,结局相同。
所谓“吃”是惜。我们现在都以吃货自居,所谓吃货,就是愿意跑遍半个城市只为去吃那家老店的烧饼;所谓吃货,就是在想吃什么东西的时候毫不犹豫的去买,无论春夏秋与冬。但是很多时候吃货只是一个缩写,恋爱太麻烦,工作爬升慢,而美食,是取悦自己成本最低的手段了。只要好吃的东西划过舌尖,就会感觉就算被整个世界辜负了也没关系啊,就会感觉活着真好啊,能吃到这样的东西怎么会有人舍得死啊之类的。但是入了家参了禅便食五谷吃素念斋,诗人李青松告诉我们:素食是一种生活习惯,吃素的重点并不在于吃菜或吃肉,而在于拥有素心,心能清净、慈悲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既要珍惜每一粒白米 ,每一棵蔬菜 ,不丢弃,不浪费 ,知福 ,惜福。”感恩自然泥土和雨露。又要“珍惜当下 ,珍惜缘分 ,珍惜朋友 ,以清净和欢喜之心来看待这个世界。”感恩生活的赐予和净美的人生。
所谓“家”是知。“家”在百度上是被这样诠释解说的:早期甲骨文“家”字像屋里有一头大腹便便的猪。造字本义:蓄养生猪的稳定居所。猪是温顺、繁殖力旺盛的动物,对古人来说圈养的生猪能提供食物安全感,因此蓄养生猪便成了定居生活的标志,直到现在还有少数客家人在居所内圈养猪只。因此,家,代表的不仅仅有家人,还是一个稳定的居所,能给自己提供安全感的港湾。
所谓家,无论贫富,无非就是一家人一起吃饭,一起洗碗,洗碗槽的流水声哗哗歌唱。老人眯眼微笑,孩子懂事乖巧。闲来相对碎碎语,家长里短轻轻谈。妇人拾掇男人懒卧,相互无怨言。衣不必光鲜,能消暑防寒;食不用多味,且裹腹康健。言不必思虑,喜乐笑谈间;坐无须拘谨,尚可葛优瘫。
所谓家,此为家。
诗人李青松背井离乡归隐山林,却对家仍多有感慨,“小时候 ,父母是我们的遮风挡雨的大树;长大后 ,我们要成为父母坚挺的脊梁。天下每一个做儿女的 ,若良知未泯 ,就应该在父母年迈时尽力为他们撑出一片温暖的天空!”家不是动嘴说一说就可以,而在于陪伴。我们知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血缘传承源自父母,家是我们最后一根稻草,最值得信赖的港湾。在北漂的过程中经历了希望与失望的折腾 ,承受过平静与追求的骚动 ,在失意的挣扎与奋斗的磨练里 ,他将诗性的目光伸入自然 、探入现实的人生。 他以天下为家。
我认为“北漂”是奋斗,是挣扎。北漂的人很苦,因为霓虹太亮,黑夜太长。为了在异乡站稳脚跟,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难以忍受的艰难和心酸。
诗人李青松是“北漂”但不“北漂”,他活得率性洒脱,活出了诗意的人生。
但是对于还在北漂的浪潮中挣扎的千千万万的人,或许是厌倦了父母的唠叨,或许是看惯了小城的烦扰,也或许是为了某个暗藏心底的人,他们便抛弃掉所谓的“眼前的苟且”,去寻找所谓的“诗和远方”。我们都要反省:“诗”是什么?是诗意的生活,不是别人眼中的享受和美好,高大上和轻松,而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不管你在哪里,他都存在你的每一个角落,比如亲情,友情,爱情,都有诗意的痕迹。“远方”是什么?是一个人的思维,是开拓视野,增长见闻,看尽大千世界的潮起潮落,日夜更替。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就是比别人见得东西多,明白的道理多。眼前的苟且让我们不如意,那我们去到一无所知的远方就会一帆风顺了吗?所谓的想象中的美好只是骗小孩子的。
我们要学会在尘世的烦扰中静下来,坚守本心,学会享受眼前的苟且,才能拥有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