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微博上看到有一个人在面试一些互联网公司的时候经常被问道一些考验思维方式的题目:比如怎样用1分钱买可乐,如何用500元买1000块钱的衣服,这位网友表示很奔溃呀,事后就发微博一通牢骚,他觉得呀,问这种问题多半是闲得慌,他说呀我如果有这种能力我就不来面试,醒醒吧,大家做点落地的事情,我要是能半价买东西,我还上个卵卵的班呀,我自己搞个电商不就血赚了。
我当时看完这个微博我觉得这个求职者讲的是有道理哦,这些HR不是刁难人嘛,问这些不着边际的问题,后来想想不对呀,我有次面试的时候也问过,还有一次精英联盟分享的时候还问一个如何用一块钱喝更多可乐的事情,不能认同这个网友的观点,这不是自己打脸嘛,然后我试图去这些问题的意义寻找根据 ,根据对“如何用500块,买1000块衣服?”问题的回答和行动可以划分出三类人,第一种是消费人,第二种是平衡人,第三种是生产人。
消费人:你给他500块钱,他兴高采烈出门,吃顿大餐,肚皮鼓鼓两手空空回来了,等你再喂他。这种人,你给他多少资源,他就耗光多少资源,没有生产能力。
平衡人:你给他500块钱,他出门大餐不敢吃,路边吃盒饭,然后去做苦工,把吃掉的盒饭钱又赚回来了。这种人同样不具生产力,但也不会带来恶性消耗。
生产人:你给他500块钱,他兴高采烈出门,回来时买来件1000块钱的衣服,还剩600块。让你给他的资源,翻倍增殖。
这些看似傻傻的问题区分出来三类人,其实考验的是资源不足的情况下的策略力问题,每个企业不用说期望的是生产人越多越好,而不是消费人、平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