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后见秦望山有长松,枝叶繁茂,盘屈如盖,遂栖止其上,故时人谓之鸟窠禅师。
白居易侍郎出守兹郡,因入山谒师。
问曰:“禅师住处甚危险。”
师曰:“太守危险尤甚!”
白曰:“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
师曰:“心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
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曰:“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
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白作礼而退。(《五元灯会》)
图片发自简书App
【解悟】此公案的第一段,是白居易与鸟窠禅师辩论谁危险。鸟窠禅师栖止于长松之上,风雨侵袭,的确危险。但禅师认为,“太守危险尤甚”,白居易却不以为险,认为自己身居要职,何险之有?禅师则认为:身处名利场,追逐欲利,如薪火相交,自性常常被欲利所淹没,这难道不是最危险吗?生死相交固然是一种危险,但在日常用事中丧失自性,却是更大的危险。
公案第二段是白居易与鸟窠禅师论佛。在鸟窠禅师看来,佛性就是3岁小孩都知道的平平常常的事情。重要的在于,3岁小孩知道的事情,80岁的老人却不一定去实行,“易知未必易行”。人人都懂得的道理,做到的能有几人?
~转发~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