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第一章一样,文本最后有用Xmind制作的读书笔记,之后再重新整理,这章内容非常庞大,而且较为琐碎,很多东西不是我这样一个产品新人能够很好的掌握的,希望之后的时日里能重温他,达到温故而知新。
前言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第二章讲述了和“需求”有关的内容,与第一章相比,复杂很多。其中既包含了比较高屋建瓴的需求管理的大方向,也包含了诸如调查问卷如何设计一类比较琐碎的细节,总体上结构化的不是特别好,但这是一本类似于工作总结的书籍,因此是不可避免的。
书中提到有些方法我也不置可否,作为一个较为缺乏产品经验的人来说,有很多细节的东西不能很好的体会与吸收,但产品本来就是一条罗马大道,所有方法都只是途径,只要能达到产品目标就是好的,因此书中很多东西也不能一概而论,应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而不是一味教条化。
还是和上一章一样,引用文中两幅我认为较为经典的图,加以自己的叙述,用来总结该章的主要内容。
需求管理的内涵
如图所示,我们依旧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这张图。
首先看椭圆部分,需求采集的源头是用户,执行者是产品团队,用户通过间接或直接的和产品团队沟通从而影响需求的采集。
在需求管理这个大类下,一级分类为需求采集、需求分析、需求筛选,一级分类之后还有对应的方法与流程。
需求采集
需求采集主要来自用户研究,对于大公司来说有专门的用研部门,小公司由产品部执行。接下来引出本章第二张图。图中把用研分解成为两个维度,分别是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通过用户行为和用户表述研究。以此去做坐标轴,分出四个象限,定性和定量、做和说两两组合,构成了四种研究的目标。然后又依次在每个象限内填入具有参考性的方法。
而且书的作者给出一个可供参考的用研流程(该方法不单纯适用于需求的采集,也可以应用在与用户沟通的方方面面),为:
定性的说--确定产品方向
定量的说--确定需求优先级
定性的做--先做的几个需求具体怎么做
定量的做--根据产品使用数据分析,进一步改善
强调使用敏捷方法,在做的同时进一步用研,小幅度修改产品,使之更符合用户的期望
很多方法我在实践并没有使用过,之后更详尽的东西还需要更加详细的实践或者研读关于用户研究的书籍资料,在此留下空白,以待日后填充。
需求分析
完成了需求采集以后,就会进入需求分析阶段,上一阶段只是从用户层面考虑需求,不考虑如何实现,以及实现的难度和实现的价值。进入需求分析阶段以后就更多是关于可行性,以及性价比的分析。
另外在这个阶段很能体现一个好的PM的价值,关键就是注意聆听用户,但又不能一味盲从。到这个阶段我们可以把需求划分成两类:
用户需求:用户自以为的需求,常表现为需求收集时用户所提出的解决方案;
产品需求:经过我们的分析,所找到用户真正的需求。
在这个阶段PM要做的就是把用户需求,经过分析,挖掘,转化为产品需求,不然很可能出现伪需求的情况,关于伪需求,之后会撰文,姑且放上知乎的一个问题:什么是「伪需求」?能否举例说明?
如果经过了一系列的论证后,还没有被砍掉的需求,我们就可以认为是一个,用户的真正的,并且有商业价值,具备可行性,并且性价比还不错的需求。其实就相当于可行性分析,一般以一个MRD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以后需求就转入项目。
需求筛选
对于这个部分,本人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只能根据做着的叙述和脑补。对于像作者工作的阿里巴巴来说,公司内部项目较多,公司也鼓励项目之间相互竞争,让优秀的产品获得更多的开发资源、运营资源、推广资源。
因此
需求筛选就是在上一步没被砍掉的需求中,选出最具性价比,最具商业价值的一个或几个需求,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优中选优的过程。
之后被选出的需求得到资源,进入项目过程。
与需求分析不同的是,需求筛选只是选出最为迫切的需求,最先做,剩下的也不是不做,当把需求池里排名靠前的需求完成后,后面的需求慢慢往前移。这也是符合目前敏捷开发方法的,初步搭建框架,再用版本迭代完善。
一点点感想
如何做好需求是一个鉴别是否是一个好的PM非常关键的内容。因此也能理解为什么小公司不愿意雇佣应届生产品经理。对我这种较为缺乏工作经验的人来说,项目带给我的,远比我带给项目的多。
雇佣很可能出错的产品经理,很可能是在浪费开发、运营、推广等一系列资源,对大公司来说,他允许你有一些试错的机会,也会希望去培养你,因为他们有错的资本。但对小公司来说,生存的环境太过艰苦,太过危机四伏,没有这个资源让你去试错。
一个需求的奋斗历史思维导图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