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问住我了,真是个好问题。
首先,我觉得,人是社会性动物,人是有情感的,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情感的支持。情感的支持来自于非我个体,可以是家人、朋友、恋人、笔友......以及我所不知道的某些可能可以给与独立个体情感寄托的载体,人或物,无形或有形。
其次,我觉得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追求,举个最简单狭隘的例子,小学生的追求是考上“重点初中”,初中生的追求是考上“重点高中”,高中生的追求是考上“985”、“211”、“重点大学”,大学生的追求可能是保研考研到更好的学校,可能是求职到薪资高的工作......浅罗列到这,感觉都是功利化的,但是,当一个人处于这些不同时间段的时候,Ta就会在这种阶段自然而然地追求这些,Ta在埋头苦干的时候,Ta在一往直前的时候,别人就会赞叹“Ta真是个内核强大的人啊!”而Ta也这么觉得,因为Ta为实现这些目标付出了很多心血,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证明清晰可见。这些目标,是普通人付出努力才能得到的外在标签,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证明的“勋章”,也是Ta得以保持被他人看来“内核多么强大的一个人”的动力源泉。
无论是渴望实现功利化的目标,还是追求无私的“信仰”,都反应了我们对自我价值呈现的底层情感,是每个鲜活生命的意义。
但是,我认为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毫无难度地实现这些目标,如果这些目标一时无法实现,我们该将情感寄托在哪里?我们的精神内核是否就因为这些功利化目标的崩塌而崩塌?历经多年岁月的老者也许会有“清风明月”的境界,但是我还达不到,我在努力的同时,还依靠人。
家人。父母越来越大的年龄和越来越疲惫的身体,不时提醒我要快点努力,快点成功。当下我最想实现的目标之一就是赚钱,我想靠自己努力回报父母。虽然我妈说了,就算以后我自己独立自主了,也不会来期望我给父母经济支持的。但是我觉得这是我的目标,很迫切的目标。当然,精神上的体贴必不可少。
朋友。我觉得,如果有一种关系,可以增强人的内核。这是一种认识并接受对方真实面貌、无需太多维护的缘分。“我认可的对人的评价,是建立在这个人本质上是怎样的一个人的基础上,如果说他们对我有担忧,如果说他们不能够识别出我的本质,而要通过外部这种荒谬的、不可预测的、带有随机性的‘成功’因素才对我改观的话,我不需要这种改观。”这是作家胡安焉所接受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可以增强人的内核的缘分,也正是以双方真实内核为基础,单纯只是因为我相信你是个正直的人,你是个积极向上的人,我相信你的价值观和我的相近,我们有许多共同的兴趣爱好,当我们各自说出期待的未来,都能让对方欢呼雀跃,因为我特别欣赏。欣赏你,完全不是因为外界对你的评价如何,不是因为你的标签多亮眼,我只是被那个熟悉的、真实的生命吸引。有相似的灵魂和你共舞,你会觉得不太孤独,分享什么事,都会有回声。
喜欢的人。引导型的他愿意帮你拆解问题,提醒你思考问题如何解决,让你感受到自己一直在被支持。真诚的喜欢和一丝不苟的帮助,是无数次脆弱时的良药。让你坚持熬过一段段太不好过的时光。让你时常欣喜不已,让你勇敢加倍。
最后,我认为,我们都应该像礼待他人一样善待自己,接纳自己,用实干去打造一个可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