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山水之美,从来都是文人墨客欣赏赞美的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答谢中书书》,会让我们认识几个奇人,发现江南美景,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篇奇文吧。
板书: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解题:陶弘景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信
陶弘景是谁呢?
多媒体展示: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因隐居江苏茅山华阳洞天,自号华阳隐居、华阳真人,历经宋、齐、梁三代。传说10岁得道家真经,年轻时抱着“一事不知,以为深耻”的求学态度,刻苦学习,读书万余卷,精通天文、地理、医药、历算,善琴棋,工草隶。梁武帝即位,征召不仕,但如遇国家大事,梁武帝必咨询意见,时称“山中宰相”。这样的人,优秀到应该没有朋友,那他欣赏的谢中书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多媒体展示:
谢中书:谢徵(500—536)南朝梁人,官居中书舍人,中书郎,幼聪颖,父异之:此子非常器,所忧者寿。若天假其年,吾无恨矣。既长,美丽风采,好学善文。
大家发现了没有?一个是得道的仙家,一个是少年才俊,两人相差44岁,惺惺相惜,成为忘年交,而且在同一年去世。那两位奇人在书信里都讨论些什么呢?
三、学习课文
1.读通信(不带标点)
找男女生各一位尝试断句,做到读准字音,读通文章。然后学生齐读。强调“与”的读音和意思。
明确:文章四字为主,被称为骈文,后两句为散句,骈散结合。整篇文章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相机讨论分号的使用,句号的朗读。“实是欲界之仙都”后的逗号学生极有可能使用感叹号!
在学生朗读时,注意断句、语气,品味情感。使用感叹号,可以看出是对上文的美景进行总结,表赞美之情,朗读时因为是感叹号,停顿时间稍微长一些,更能让读者体会到作者在无穷的回味。言之有理即可。
讨论一下“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断句。
明确: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依据:主/谓/宾
2.读懂信:年代的久远,导致有些词语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如果遇到古今异义的词,要注意积累词语。大家尝试借助课下注释,用现代汉语和同桌说一遍信的内容。
3.发现美:山川之美
山川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俯仰:山 、水
板书:总写:平视:色彩
静物 一年四季
动物从早到晚
明确:从上到下,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植物动物,都充满生机和活力。
想象一下这被称为道家第八仙洞的茅山美景吧!
方法指导:可添加修饰语;可补充续写。
“实是欲界之仙都”总结时用了对比手法,突出茅山美景如人间仙境,让他流连忘返,求仙问道,不肯回到物欲横流的世界。
康乐公谢灵运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多媒体展示:谢灵运(385年-433年),东晋陈郡阳夏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也是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发明了登山鞋,被称为“谢公屐”,李白有诗云“脚蹬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是一位引领潮流的时尚达人,后以忤逆罪被杀。他曾率100多人爬山,伐树取道,被县令误认为是山贼。
问题探究:
提到这样一个醉心于山水之乐的康乐公,目的是什么呢?
讨论后明确:“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对谢灵运醉心山水的赞美之情;对后人大部分不能领略山水之美的遗憾之情,和期望彼此能够和谢灵运比肩的自豪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追问:能读出这种情感吗?
重音、节奏、情感的处理。
4.赏奇文
写法:
(1)多四言,富有音韵美;
(2)结构精巧:总分总
(3)多视角多角度
(4)动静结合
5.猜来信:
看了回信,你们能猜猜去信谢中书来信到底写了什么呢?别忘了从人物性格、文章里寻找依据。
明确:(1)也写风景,因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替梁武帝做说客,希望陶弘景出来做官。
(3)想了解茅山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