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读哪本书时曾见作者提到了因果论与目的论,对于他们的关系和区别我不甚明白,在好奇心的作用下,在网上买了此书《被讨厌的勇气》作者是岸见一郎 古贺史健 翻译渠海霞。前后花了5天时间,快速阅读完,这种快餐式的阅读,有点囫囵吞枣的感觉。
我认为书中最重要的一句话即“一切的烦恼皆来自人际关系”。
阿德勒原本是弗洛伊德主持的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的核心成员。但是,两人后来因观点对立而失和。阿德勒根据自己的理论开创了“个体心理学”。阿德勒的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当事人现在的“目的”。如一个人不愿意出门,按照因果论分析即为不愿意出门是结果,原因到前面去找,有可能受过创伤,所以才导致不敢出门;而目的论认为当事人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情绪,也不会存在什么心理创伤,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该经历的意义。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就会永远止步不前。这让我想起了这次寒假中的案例。此次寒假大儿放假回家一直生活颠三倒四,生没有规律,早饭就没吃过。忍了很久,还是对他发了一次大火,他依然我行我素。学习了该书的方法我再分析老大不起床吃饭这种心理过程。如果按照因果论分析即老大的晚上没睡觉,导致了吃饭耽误了这一结果。如果按照目的论分析则为老大不想吃早餐,所以不起床。
人不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完全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作为手段,人能够捏造出愤怒这种情绪。如上文中的我的发火完全是为了制造怒气想让孩子自觉早起,而不是受怒气支配而发的火,如果当时我在发火的时候单位的大领导打电话来会怎样,是不是会和颜悦色的通电话?许又新教授在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中的“心理自控力”中指出“情绪的强度、情绪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思维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也就是我的发火是有意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