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的朋友圈、微博,除了众志成城抗击肺炎,偶尔穿插其中的轻松一刻,就是看大伙儿花式抱怨“不能出门的无聊”
有给草莓挑完籽再挑火龙果的籽的,有数完家里地板砖的、有数街上来往车辆数量的,有用吃剩的瓜子壳做手工的,甚至昨天,还有了不同的让扫把和各种物件站立起来的……各种别出心裁,脑洞大开。
然而这段不能出门的日子,对于我来说,却弥足珍贵。平时常年出差,休假的时间除了出去运动也是经常宅在家里,但很少有这么多的时间呆在家里,这段被迫延长的假期,不用处理工作邮件,没有客户来电,无法出去运动,我终于可以全神贯注地做一件事——整理。
是的,我有一个习惯,每当外界纷乱、心绪不宁的时候,只需打扫家里卫生、整理厨房、或者衣柜,便能让我找回自己小世界里的平衡。看食材分门别类地装在干净整齐的保鲜盒里,看锅碗瓢盆叉勺刀筷被擦得锃亮在橱柜里各安其所,看洗干净的衣服被分门别类排列挂在衣柜里,看毛衣袜子井井有条地叠放在抽屉里,看地板被我擦得一尘不染可以躺上去打滚,看卫生间的镜子锃亮……这一切,便会令我心安。
不能出门的乐趣,其实就是三个字:做家务。
看到这三个字,不知道你有没有翻白眼?确实,身边的人,大概70%都不爱做家务,甚至还有10%的人在问为什么不收拾的时候,回了四个字:就爱乱着!
为何会抗拒做家务?大体逃不过两个原因:其一,认为没必要追求一尘不染的生活环境;其二,不想把自己扔进单调、枯燥、重复的劳作里。除此之外,无论男人女人,不少人对“做家务”有一种绝对的偏见——认为那是一个女人将自己埋葬在一个房子、一种日子里的可怜选择。
那么,做家务到底是什么?
在我的小小世界里,做家务是可敬的事,亦是比我所能想到的任何工作更能带来成就感的事情。
你知道吗?一个人能体验到的生活质量,主要取决于做家事的方式。
现如今,很多人觉得当一场装修完毕,就算是拥有了一个完整意义的家。于是,大家只热衷于装潢修缮,卯足劲儿只为了结束之后能拍一组美照。像是费了很大心力打造出一个并不真实的居家环境,如同精致的舞台布景。
然后,当你渐渐失去维持布景的动力,这个家就会迅速进入毫无章法的乱境,直到你再也忍受不了、最终心生厌恶——好想,换个家啊!
如同装修节目《梦想改造家》回访过的那些落成之时令所有观众惊呼“哇!好美!”的家,有不少最终又堆成了杂货间、乱成了廉租房。是装修不到位造成生活不便吗?不,是居住者本身并不在意生活。
生活的乐趣就是这样来的——最开始你会因为解决了具体的麻烦,例如打扫干净了卫生间而开心不已,然后你有了更多经验、慢慢发展出自己的家务节奏和整理秩序,再然后,你形成了自己的完备体系、生活方式,家也变成了小小宇宙,而你就是发光发热的温柔星球,让家人在同一片天地里有序共生。
归根结底,做家事,能够让人平和。
平和,是处理一切家事的原则;也是安居乐业应当追求的境界。平和面对烦扰,平和对待家人,平和看待一切不完美。
没有人喜欢脏乱邋遢的家,也没有人喜欢过度追求秩序的家。
认真观察身边的朋友,但凡那些情绪稳定、进退有度、能始终保持得体姿态、令人如沐春风的人,他们的家,都有一种恰到好处的用旧感——干净,但都有岁月痕迹:磨旧的地毯,温润的木桌,褪色的灯罩,洗得发白的料理台面……书本散乱地堆放在家中各处,是随时随处看书的状态。衣服却不会乱堆:外套在大门旁的衣柜里,脏衣服在脏衣筐,晾晒好的衣服总会及时收走。桌面上也许有零食、有喝剩下的酒,但地上却不会有食物残渣。
这一切,便是有人在认真居住的模样。允许损耗、允许随意,允许一点漫不经心。
我们都太需要一个真正的家了。
一个我们真正认同的家——没有控制欲、没有完美主义者,只有喜欢、愉悦与自由。那些恰到好处的香氛、温和宜人的光线、柔软舒适的床品、美貌实用的厨具,搭配上有条不紊的家事计划、设计合理的家务流程,健康干净的居家环境,一点一滴,凑成家的真谛。
愿你这段时间在家静心阅读、亲身实践,找到乐趣,找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