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dset-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是近年流行的一本书,就像它的原版副标题一样,这本书讲的是一种新的成功心理学,也就是原汁鸡汤。近年在网络流行的关于“不要夸奖孩子聪明要夸奖孩子努力”之类的二手三手N手鸡汤,都源于此。这本书的中译版有译成《心态胜胜》,有译成《看见自己的成长》。作者Carol S. Dweck,斯坦福心理学博士。
出于模型的简化,作者把心态或思维模式分成对立的两极:固化思维fixed-mindset,成长思维growth-mindset。前者认为智力是天生的,天赋是不可改变的;后者认为智力和天赋都可以后天开发。因此,两种思维发展出不同的处事态度和结果:
固化思维 | 成长思维 | |
---|---|---|
期望 | 自己看起来比别人聪明 | 学习成长 |
面对困难和挑战 | 尽量回避,免得失败出丑 | 积极拥抱,从而获得更多成长机会 |
遇到阻碍 | 或者产生对抗情绪,或者直接放弃 | 坚持面对,即使失败也不退缩 |
对待努力 | 认为刻苦追求是无果的,甚至等于承认自己不聪明、没有天赋 | 认为努力是人生不二的路径 |
对待批评 | 认为批评是对自己的否定,哪怕是有益的反馈也会无视之 | 从批评中学习,从批评中获得成长的力量 |
对待他人的成功 | 害怕他人的成功,因为那意谓着自己的失败 | 从他人的成功中获得经验和激励,推动自己的成长 |
结果 | 可能获得早期成功,但很难充分发挥个人潜力 | 越飞越高 |
从上面的对比表格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理论模型,书里有大量的“故事”或者“案例”套用到这个模型中证明成长思维之优于固化思维。网上关于这种模型的再制鸡汤已经很多,不再赘述。只提几点我觉得容易被再制鸡汤误导的内容。
虽然作者的模型建立了两个对立派:固化思维和成长思维,但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完美的成长思维或完败的固化思维,每个人都是一个混合体,在某些方面固化思维为主,在另一些方面成长思维为主;即使是同一件事,在某些情境下会开启固化思维,在另一些情境下会开启成长思维;
因此,培养成长思维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是识别自己在什么方面、什么情境下会开启固化思维,作者建议给这种情形一个名字,这样,每到这时,就可以在提前做好心理建设,尽量阻止固定思维来主导事态发展,久而久之,就有可能在同样的情形下培养出成长思维;
虽然成长思维听起来千好万好,但你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凡事都追求完美,那些于己、于人都无伤的,固化思维又何妨;
作者否认天赋吗?不!作者承认天赋,的确有些孩子有些人就是天赋异禀。成长思维模型不是为了否认天赋,而是为了追求个人的潜力:不管你天赋如何,你总能比自己昨天更好那么一点儿;
不要表扬聪明要表扬努力?不要表扬聪明,对!表扬努力(effort),不对!要表扬的是过程(process)。过程包括努力、策略、专注力、坚持。光傻傻努力坚持,不知道调整策略,不知道从失败中学习,这是不值得也不应该表扬的;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主旨是宣传作者的这个“新”的理论模型,“感化”那些固化思维占主导的人,但对于潜意识里已经认可“成长思维”的读者来说帮助可能不大,因为这些读者更关注的是如何操作才能更好的阻断固化思维的干扰。
在书里无数的例子中,印象最深的一个例子是这样的:一个九岁的女孩参加比赛,希望拿到奖牌,结果没拿到,家长应该怎么对孩子说,有五个选项:
A: 告诉她,你(家长)认为她是最棒的
B: 告诉她,她应该获得奖牌但被别人抢走了
C:跟她说奖牌不重要
D:告诉她,她有能力,下次一定能获奖
E:告诉她,她的确还没资格获奖
成长思维的正确答案是E。A-D四个答案都不能培养孩子的成长思维,唯有让孩子知道自己还没有资格获奖,告诉她如果想获奖她只能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去训练,才能让孩子更上一层楼。
之所以把这个例子拿出来,是因为儿子打羽毛球的六年多里,A-E五个答案我都试过,期间各种抓狂和崩溃。而我的结论是,虽然理论上这个问题有标准答案,但,同样的信息,如果传达方式不同,标准的正确答案仍然可能具有毁灭性的打击力。套用理论很简单,实际操作总是太艰难。
所以,作者在最后说:培养成长思维是一个漫长的旅程,不是你今天宣布“我要用成长思维啦”,你就拥有了它,事实上,就算你有主动意识、正确的办法,你仍然要花费很长时间(数年?)才能把自己的某个情形下的固化思维驯化成成长思维——你看,这里有个小小的悖论,如果你能接受这个理论模型,你得先有点儿成长思维,否则,你根本就会觉得成长思维就是扯淡。
题外话,这本书在北美相当流行,在图书馆排了半年才排到。可见,鸡汤处处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