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们拿到剧本《彩虹鱼》大约两个月时间后,终于如期绽放啦!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酸甜苦辣在所难免,从刚拿到剧本时,看到不认字、不会读的孩子们,我焦虑的睡不着觉,家长们也愁的不行,到后来的顺利背完11页的童话剧,再到今天孩子们的精彩呈现,天知道我们都经历了什么呀!
那么,什么是童话剧?
童话剧是一种综合课程,一段穿越的旅程。它并不简单地是一场演出,对课程来说,过程比演出本身更重要(这是许多模仿者意识不到的地方)。一个完整的童话剧课程,包含了这样一个过程:
第一步:选择合宜的童书,并进行改编。
第二步:共读。共读是童话剧课程的核心部分,也是最耗费时间的部分,在共读过程中,孩子就要练习朗诵。
第三步:学习和练习剧本。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通过练习,尝试各种角色。在反复的尝试中,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角色。孩子往往会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生命气质相近的角色,但也有可能(有时候是老师鼓励),孩子去挑战与自己生命气质完全不同的角色,以拓展自己的生命感受。
第四步:竞选角色。在练习剧本的过程中,角色竞争实际上已经开始了。为了竞选角色,孩子就“不得不”大量地背台词,这本身就是一种生动的浸染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孩子的朗诵能力,对角色的理解,对主题的把握,都会获得一个较大的提升。
第五步:排练。在真正的南明童话剧课程中,排练的过程是相对短暂的。重要的过程已经在共读和角色竞选中完成了。排练涉及到诸多与舞台有关的技术,但比一切技术更为核心的,仍然是孩子对角色的理解,以及如何用声音诠释这种理解。在这一环节中,还涉及到舞蹈编排等诸多内容,是一种综合性练习。而且,无论竞选角色还是排练,对于孩子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都是重要的考验和练习。
第六步:演出。这是课程的终结,是“庆典时刻”。当孩子闪亮地登上舞台,去调集全部的能量去完成最终的作品,谁不为之激动呢?而对孩子和老师来说,演出是辛苦的,但更是一种奖赏。通过这种穿越,一本童书灵魂性的东西已经进入到了孩子内心,化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甚至可能是最重要的部分。
童话剧能从多个方面深刻地改变孩子。
著名作家王尔德有一句名言:“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
从古希腊时候起,戏剧表演,就是公民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戏剧以生动的方式告诉观众,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戏剧也以突出的方式,将生活中的重大但隐秘的冲突揭示出来,帮助观众理解冲突本身的意义,以及人应该如何抉择。通过戏剧,观众不但得以理解生活,而且得以净化灵魂。
那么,我们的孩子,径由什么来理解生活,理解自身?很多时候,他们是潜意识地任凭功利的粗糙的形象来塑造自身。当红的歌星或影星、暴发的邻居、经常受表扬的同学,更多的,是自己的父母。当然,对某些孩子来说,甚至那些坏人,都能成为自己的榜样。
传统的教育,在这一部分是缺席的。任凭孩子的生命被良莠不齐的东西涂抹,直到面目全非。而在南明教育全人之美课程系统中,人,或者说儿童,被放在了课程的中心。童话剧课程,就是帮助孩子树立自我镜像,理解自我、周围世界以及种种道德或心理冲突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童话剧会影响学习吗?
只要你不把童话剧本身当成更有意义的学习,而将学习视为一种机械的往大脑中堆积多数无用只供考试提取的东西,那么,童话剧确实“影响了学习”。
但问题在于,今天的考试也处于变化之中,越来越趋向于考查能力。以应试的方式,孩子越学越累,而且往往导致大量的厌学的情况。相反,包括童话剧在内的有意义的学习,将会给孩子生命以全面的、丰富的、有益的营养,而且,更有利于孩子的持久发展,包括在考试中的竞争力。而陈旧过时的教育观,不但损害了孩子的未来,甚至不利于孩子当下的发展,更何况支付的,是幸福的代价。
当然,童话剧这一概念在传播的过程中,在被模仿的过程中,也存在异化的现象:将童话剧误解为戏剧表演,淡化甚至忽略了精神穿越的过程,造成了表面的热闹而实际上孩子收获有限。孩子激动的,是经过艰辛的努力(排练),最终获得了演出成功,赢得了掌声。
当然,对于小螺号教室来说,童话剧要走向成熟,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也是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过程,也是我们理念不断更新和学习的过程。
在六年的穿越中,孩子们的身体将逐渐地舒展,孩子们的精神将逐渐地走向深邃与自觉,一个懵懂和孩童,最终将有可能成为卓然独立的少年。
为了这一切,老师愿意陪小螺号们经历种种辛苦,但我相信,岁月终将证明,这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