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参加完007年会,回家的时候,和两个小伙伴一同乘坐地铁,有一个小伙伴(不知道姓名了)很喜欢武志红的心理学。
有句话记得很清楚,他说他看过很多人,明明外在条件都还不错,可是看着总是闷闷不乐,感觉不是很幸福。包括他自己。
于是他就去得到读,去听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课,想要找的原因,更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我是从那会才意识到,原来读心理书更重要的作用是了解自己。
大学时,经常去图书馆,借阅一些心理书,那会儿的想法是以后工作会用到,多读一些,可以更好的把控消费者心理。
结果很难认真读完一本书。现在想来原因可能是因为我想了解的是自己吧。
最近,室友在看姚晨主演的《都挺好》。网上出现了很多的10W+的文章,绝大部分的都是讲原生家庭的影响。
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也是赞同一切行为都是有迹可循。
小时候没有得到拥抱,长大了很渴望,却不敢,不相信。
父母离婚,自己也离婚了,还会觉得原本就应该这样…
都是原生家庭影响的,原本就不幸福,没有人喜欢不幸福的人,自己也认为自己不配获得幸福。
成年后性格都形成了,就已经很难拯救了吗?真的就是本性难移了吗?
不是的。
看过《被讨厌的勇气》后,发现还可以站在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
作者不是说遭遇大灾难不会影响人格,他也是赞同会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可能会是主要人格形成的因素。
他主张的是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把之前的经历当作不幸,不可控的外在因素。就比如父母经常打麻将,自己成绩不好,都是家庭环境影响的,成绩不好可以不怪自己。
作者说我们是可以从经历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
比如上一个例子目的就是考不好,因为家庭原因,不能怪自己。这样想就可以心安理得的不努力了。
如果你会觉得因为原生家庭的不幸,所以自己也会不幸。
这就是作者说的缺乏“幸福”的勇气。
执着于过去,人生也会过不去。
_____还没有看看完,之后在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