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9.24)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通译】
孔子说:“尊重礼仪这样的规劝,谁能不听从呢?但只要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可贵的。恭顺赞许的话,谁听了会不高兴呢?但只有认真推敲才是可贵的。只是高兴而不去分析,只是听从而不改正错误,我拿这样的人也是没有办法的。”
【学究】
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要做到言行一致。礼仪是一道至高的共识,社会的最高法则,人人都应该遵守,可人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是天生就懂得礼仪法规,在学习践行礼仪法规之时,难免有许多错误,但重要的是要不断修正,不断改进错误,唯有如此才是真正的难能可贵。
忠言逆耳,顺言顺耳,可真实生活中对于顺耳之言要加以分析,明白此话的出发点在哪里!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说的意义是什么?其动机又是如何?又会在背后演绎什么样的方法?这样做下去又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如果分析透彻了,无论忠言逆言都能彻底的理顺。
如果只是做自己以为的事从不修正,也只是一味说恭维的话,这样的人即便再有机会也一无是处。
【原文】(9.25)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憚改。”
【通译】
孔子说到:“君主忠信,没有朋友不如自己的人,过去了不要刻意修改了。”
【学究】
此章同《学而》一之八,不做更多深入。孔子在这里再次提出,无非说明一点,每个人都忠于信任,谁也不愿意不被信任或者不信任他人,对于社会交往中,彼此出现事件认知不相同之时,也不一定是刻意而为之,也许就是客观发生。如果不是主观层面上的那些过去就应该放下,没有必要纠缠不清。
【原文】(9.26)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通译】
孔子说:“三军之帅可以夺其兵权,但普通老百姓不能夺其意志。”
【学究】
三军就意味着一个国家的最高兵权获得者,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所有的命运就掌握在这个人的手上,一旦他谋反,即便君主也奈何不得。但即便这样,和一个人的意志相比,那依然是千差万别。一个人的意志是一个人生存的全部希望和动力来源,一旦一个人失去意志,那意味着生命的意义尽失。活着就如行尸走肉,毫无意义。通过这样的比较,来说明一个人外在的和内在的区别有多大。
【原文】(9.27)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貂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通译】
孔子说:“穿着破旧棉袍的人和穿着狐貂外衣的人站在一起不以为是耻辱的,只有仲由一个人了。《诗经》上说到: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说不好呢?子路听了这话之后,反复背诵这句诗。孔子又说到:“只做到这样,怎么能说够好了呢?”
【学究】
孔子教育子路,一个人在物质上不做比较,而能泰然处之,的确不容易,但也不能因此而不再进步了。
人要做到不比较的确不容易,特别是现在这个视觉满足年代,处处存在着比较和攀比,没有比较就没有进步。但如果只是做到这一点,依然处于生活的认识阶段,原未达到生命认识阶段。孔子这番话就是让大家明白,只有达到生命认识阶段才是真的没有嫉妒恨了,哪么如何做到生命认识呢?接下来会继续的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