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定律 让它(提示)显而易见
我们有时候吃东西,并不是因为我们想吃,而是因为那个东西就摆在我们跟前,所以我们就拿起来把它吃了。
买东西也是一样,并不是我去想买那些东西,而是因为那个东西正巧被我看到了。
事实上,我们每天采取的许多行动都不是有目的,或者是我们主动选择的,而是“正巧”,“刚好”就在跟前。
我们会被周围的环境所左右,当然我们其实也可以设计我们的环境。
怎样给自己构建志在成功的环境
1,每个习惯都是由提示引发的,我们更有可能注意到显眼的提示。
在我们人类所有的感官当中,视觉能力是最大的,所以故意创造一些鲜明的视觉提示,这样就会更大概率的去做自己设计的习惯行为。
比如你想增加练习吉他的次数,把你的吉他架摆放在客厅的中央。
布置大量的提示物,只要确保那些好习惯的提示一直都会在你周围,那我们自然而然的就会更多的做出期望的行为。
反之,同时减少接触到消极提示的机会。
就像李~廊坊同学那样,把微信设置在第二屏,抖音时间设计10分钟等等。
我们要争取成为自己世界的设计师,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消费者。
2,背景就是提示
引发某个习惯的提示一开始可能是某个具体的物品,但是时间长了习惯就会和更大的环境相关联。
例如,许多人在社交场合下会比在私下里喝得多,因为这个时候触发喝酒的因素就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整个环境。
a,因此我们可以训练我们自己把特定的习惯和特定的环境联系在一起。
比如,不困的时候就不要上床躺着,只有等到困得不行的时候再去上床。久而久之大脑就会认识到床只是睡觉的地方,而不是玩手机,或者心里数绵羊苦熬时间的地方。这时候再上床就会很快入睡。
b,最好将新习惯与新环境联系在一起,否则在老地方很容易受老习惯相关联提示的影响。
如果条件有限,那就重新布置现有空间,最好一个空间一个用途。
c,避免将多种习惯混同在一个环境中,因为比较容易实行的习惯就会占上风。
例如,作者在创业初期工作和吃饭睡觉,都是同一个屋子,所以往往在很晚他都一直在工作,因为工作生活区域界限不清晰,导致工作的习惯占了上风。
后来在作者有了专门的办公室之后,他就能轻松地转换生活方式了,在办公室集中精力办公,回到家则可以身心放松。
每个情境都与特定的习惯和思维方式相关联,习惯就会在相应的环境下茁壮成长。
今日思考:我们可以为习惯设计相应的环境,做到“睹物,触景生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