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已经有半个月没有再拿一本书看了,“书非借不能读也”说的就是我这种人……
一直以来杨绛先生给我的印象仅仅是从16年她去世时微博上铺天盖地的追悼词中得来,隐隐约约只知道她很博学,与丈夫钱钟书有着一段绝美的旷世之恋……仅此而已。今天有幸在一个书屋看到这本《杨绛传――且以优雅过一生》,突然起义,安安静静花了四个小时的时间读完。
杨绛先生是博学的优雅的也是幸运的,她的博学源自于她的出身,父亲杨荫杭和母亲的熏陶,她的优雅源自于她的幸运,在她求学过程中遇到的所有的良师益友,而她的所有的幸运都源于她的努力,越努力,越幸运。
生命中,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爱情,则是最好的陪伴。相比之下,更让我为之动容的是她与钱钟书之间的 正是因为她的努力,她的优雅,使得她与钱钟书的爱情经得起风花雪月,也耐得住柴米油盐。
他们从大学相识、相恋,到成为终身伴侣,接下来共赴患难,一直到钱钟书先生只身先去,在半个多世纪的漫长人生里,他们不管经历的是惊涛骇浪,还是命运的无理摆布,始终休戚相关、荣辱与共,一起携手共度大半生。
婚姻里的杨绛,善良体贴,她担当的妻子角色,是钱钟书最难得的“贤内助”。她爱钱钟书,胜过爱自己,她包容他的缺点,从不试图去改变他。他想要出国留学研究学问时,她默默相伴左右。当钱钟书提出想写一本著作时,她无限支持,甘作“灶下婢”,吃了无数苦不但不觉得苦,反而还觉得无限自豪。她了解钱钟书的价值,愿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而牺牲自己。这种爱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觉的相互支持。 钱钟书的弟弟曾如此形容过他的大嫂杨绛:“她像一个帐篷,把大哥和钱瑗都罩在里面,外在的风雨都由她抵挡。她总是想包住这个家庭,不让他们吃一点苦。”她一生践行的也是世人最艳羡的“爱之相悦的付出”。
杨绛的付出也绝非打水漂。钱钟书虽然在生活上“拙笨”,然而却是最深情的知心爱人。他始终细心地呵护着杨绛,知她辛劳,知她冷暖,知她情绪翻滚。所以,他总可以给予她回报,情义绵绵的回报。
在事业上,当她成名时,钱钟书尚默默无闻。虽然杨绛极为谦虚,钱钟书还曾被朋友笑有“恋妻癖”,他曾说:“杨绛的散文是天生的好,没人能学。”他曾体贴地陪她去菜市场买菜,常自己悄悄关上卫生间的门偷偷洗衣服,尽管洗的一塌糊涂。他还曾对杨绛说:“照常理我应该妒忌你,但我最欣赏你。”多年来,他还曾负责她的早餐,只因她习惯晚睡晚起。
世间最好的你情我爱,不过如此。
他们在蹚过了黑暗之河后,于一片晴好的岁月里,携手过着他们与世无争、宠辱不惊的小日子。
如此,真好。
1994年,钱钟书住进了医院,检查的结果是膀胱癌。杨绛在他住院期间一直陪伴在他的身旁,她说;“钟书在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
人生相聚有之,分离亦有之,如同天命早已注定,再怎么悲伤也不得不承受。钱钟书病情反复第二次住院期间,1997年3月4日,他们的女儿钱瑗也因肺癌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离别太痛了,她实在不忍心面对这样的场面,只在心中默默的送着女儿,愿她好走。她以80多岁高龄,怀着丧女之痛,仍坚持着每天去医院探望钱钟书。她曾如此说道:“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
事实上,老天眷顾她的情深,确也如此。
1998年12月19日,作为中国著名作家、文学家的他离开了,追随他最爱的女儿去了。
之后的日子里,她深居简出,只与钟爱一辈子的书和属于“他们三”一辈子的回忆相伴。
她用她的一生诠释了八个字:人淡如菊,安之若素。
愿世间女子皆杨绛先生一般努力幸运,并且遇到世人羡慕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尊重,爱屋及乌”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