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的2003年,可能在很多人的记忆中,很多事情都已然忘却了。
但有一件事,是我们所有从那一年走过的人,都无法忘记的,那就是"非典"。
关于“非典”,有很多很多的人和事,值得我们去铭记,有很多很多的瞬间值得我们珍藏心底。但,这其中千万不要忘记,作为当事人之一的我们自己,在那样一个特殊时期所发生的触及灵魂深处的每一个点滴。
2003年的3月,我应聘前往好又多超市华东第四事业部上海总部进行储备干部的培训。2003年12月,经过九个月的培训,顺利完成所有考核,以事业部第五名的考核成绩回到南京秦淮好又多从事快速消费品零售工作。
于我个人来说,这只是一次求职路上的一次普通的历程,但由于这段历程正好跨越“非典”这一疫情从爆发到消除的整个发展过程,而变得极不寻常。
回首15年前的3月,当我踏上前往上海的火车时,我绝不会想到,即将到来的九个月培训生活,会与一场席卷全国的“非典”疫情联系在一起。今天,我将用那一年发生在我身上的九个瞬间来表达自己永难忘记的那段生活。
我是2003年3月14日启程前往上海的,培训第一个月和我们想象的正常的培训生活是一样的,上午理论学习,下午到超市去实践操作,晚上考试。虽然有些枯燥,但是想着不仅培训期间有工资,回去以后还有工作和职务,就一点不觉得苦了。
可就在4月中旬的一个早上,我们到培训基地后,突然被告知,超市被关闭了,因为在上海田林医院查出一个“非典”疑似病例,而这个病人,刚好前一天晚上来过超市采购物品。
如果说,在那之前,我们还只是从电视上,看到广州和北京出现“非典”疫情,并且正在发展扩散的话,那么这一次,“非典”突如其来的就跑到了我们身边,与“非典”一同前来的,就是我们逐渐浓烈的恐慌情绪。
1.口罩与醋
经过两天的消毒,超市开业了,虽然进店的顾客很少,但每一个进来的顾客,都是带着口罩和手套的。原本每天满是各种噪音声响的卖场,那段日子除了轻柔的背景音乐,几乎听不见任何声响。在收银台付账后,刷过的卡和找回的零钱,顾客都会用单独的塑料袋装起来,回家还要进行消毒。
当疫情进入上海之后,超市里除了日常必用品之外,还有两样东西卖的最好,一个是口罩,一个醋。刚开始,顾客还会挑选,到后来,物资实在紧张,来到口罩与醋的销售排面的人,已经不看类型,不看价格,不看大小,有什么拿什么。再后来,为了保持物资供应,这两类商品全部下架,送到了库房,凡是有人要买的,必须出示身份证件,限量购买。
在那样一个背景下,我们工作于其中的人被要求,任何人不得佩戴口罩,不能增强顾客的恐慌心理。对于这样一个规定,我们是极其愤慨的,对于老板的规定,我们难以接受,最后以集体躲在仓库里睡觉来对抗。
2.公共交通
当上海感染“非典”的人数越来越多的时候,公交车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空车了。很多人宁愿一个人走路,也不愿乘坐,那段时间经常发生的事情是,只要车上有人咳嗽的比较厉害,到了站台,不管是到站没到站的人,都争先恐后的下车,宁愿上班迟到,也不愿冒着被感染的风险。
也就是在那样一个时间段里,我乘坐过两次公交车,自始至终,只有两三个人。那个时候,出租车的生意是极其惨淡的,因为谁也不知道,上一个坐在同样座位上的人,是不是去了医院,是不是被感染了,何况相对于公交车的消毒频次来说,出租车就要弱了很多。
我们每天早上,从田林招待所旅馆,前往田林好又多参加培训和实习,都要穿过两个巷子和一个大马路。每一天,我们即便是带着口罩,也几乎是屏住呼吸,一路憋气快速通过那两个巷子的,生怕哪里飘来的某个病毒因子被自己吸进了肺里。
3.电视新闻
那个时间段,虽然培训任务很重,考试压力很大,但是每天晚上新闻联播一到,我们所有人都会放下手里的事情,聚集在客厅看电视,关注着各地不断上涨的感染人数和死亡病例。
每一天都会在这种恐慌的心态下,坚持着把当天学习的理论知识背完。即便连今天的自己都很难想象,我们这一群超市储备干部,在面对身边肆虐的“非典”病毒时,竟然还那么努力的在学习。
或许,我们在忐忑中相信,这场疫情很快就会过去,而到那时,工作依然是我们最重要的事情。可是,我们终究没有想到,疫情会发展的如此之快,持续的时间会如此之久。在“非典”发展几乎疯狂的那半个月,和我们一起参加这次培训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伙伴们,不少自行退出了培训,离开了上海,回到了远离非典的家乡。那一刻,其实,我也是想走的,但奇怪的是,面对肆虐的“非典”,我竟然更怕的是“非典”过后的失业。于是,我硬是咬牙留了下来。
4.考研
非典,对于我的影响,不仅仅是工作中的恐慌和压力,还包括对于我人生走向的影响。去上海之前,我参加了研究生考试,报考的是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院的研究生。当“非典”在北京疯狂开始之后,考试成绩出来了,我进了面试。
于是,问题就来了,北京,我能去吗?那个时候的手机,还是2G,刚刚买的诺基亚手机也不过只能有个彩屏,还没有上网的功能。所以,当所有的资讯只能从晚间电视新闻中获取时,我的担忧就更加多了,因为我不能实时的了解那时的北京到底咋样了。
我辗转反侧了三天,最终把这个艰难的决定交给了父母。当父母听说这件事后,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地命令我,不允许去北京,不允许去面试,呆在上海,哪里也别去。我问,为什么,母亲说,你考不上研究生,没啥,可万一感染了“非典”,我们这个家的天,就塌了。
那一刻,我决定放弃面试,并且从此把这样一个责任架在了父母的肩上。
5.曾经的爱情
在上海的那几个月时间,我与曾经的女友相隔不过100多公里,因为她在苏州。
她先我一年大学毕业,毕业后,我们虽然很少见面,但是借助书信,一直坚持着感情的维系。当我三月份到达上海的时候,我们彼此都以为,从此可以经常见面,长久以来只靠精神维系的感情终于有了一个落地的机会。
但是没想,一场非典,让我们在几个月时间里,竟然无法见上一面。当时空距离过远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思念是一种不得已的感情坚守,虽然辛苦却很美妙。可是当彼此近在咫尺的时候,相见不如怀念就成了彼此误认为对方背叛感情的籍口了。
于是,信任开始出现了裂痕,情感出现了危机,直至一切无法挽回。或许“非典”只是一个替罪羊,但若是没有“非典”,我是绝对不可能任由些许微小的裂纹最终碎裂彼此的心的。
6.发烧隔离
就在我小心翼翼的应对每日的学习和工作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在了我的身上。一天早上起来,我发现自己发烧了。
当旅馆一楼的服务员在对我进行体温检测后,告诉我说,体温38.1℃,今天不能上班,必须在宿舍留观。在我吃了必要的药物之后,第一次一个人被留在了旅馆里。
那一个上午,是极其漫长的,因为我回想了几乎整个人生的所有片段,我想了所有我未来的理想和目标,我设想,如果我万一真的感染了“非典”,我该怎么办。
伴随着发烧,中午开始,我出现了咳嗽的症状。于是,立即被送往田林医院发烧咳嗽门诊进行隔离治疗。我原准备在去医院之前给父母打个电话告知一下情况的,但是想想,还是没打。我想等医院的最终结果出来之后再说,万一不是的,不免让父母白白担心受怕。
7.伟大的亲情
我在田林医院整整呆了三天,检查了三天,治疗了三天,观察了三天。最后确诊的病症是过敏性发烧,而过敏源竟然是旅馆那天之前的晚上烧的小黄鱼。当我长呼一口气,似乎从鬼门关爬回来一样,怀着兴奋的神情回到旅馆的时候,我竟然发现父母就坐在旅馆前的沙发上。
我不免惊讶地问父母,是怎么会跑到上海来的。父母说,打了几天的电话都没有人接,又怕我一个人悄悄跑去北京,又怕我感染“非典”,所以就连夜租车赶过来了。
当他们得知我虽然在医院隔离了三天三夜,但是并没有什么大碍后,才终于放下心来。在交代了几句话之后,就又急急忙忙地要赶回去,因为家中正在为奶奶办七十大寿的宴会。虽然接到通知说不允许开展人群聚集的活动,但是在农村,没什么比为老人拜寿更重要的事情了,不然,会被村里人戳脊梁骨的。
送别父母时,我一句话都没有说出口,抱着母亲,任凭眼泪流淌。
8.亲人去世
2003年,在非典期间,于我非常重要的一位亲人,因病去世了。
因为疫情的缘故,我没能第一时间赶到家中,也没能在亲人最需要我的时候,陪在她的身边。
我知道,那并不是我的错,但这并不代表,我可以轻松地去面对。
或许即便没有非典,事情依然会发生,但是于我来说,至少可以更快一点来到亲人身边,至少可以更多一点陪在亲人身边,至少可以更少一些愧疚和自责。
9.陌生的上海
当我12月份离开上海回到南京的时候,对于上海,除了那个旅馆和那个超市之外,我是完全陌生的。
我甚至都不能在地图上准确找到自己曾经生活了九个月的地方究竟在哪里。我也从来没有离开过田林新村周边三公里,而田林医院,算是我去过的距离旅馆最远的地方了。
我曾以为自己会有无数个机会去外滩,去东方明珠,去南京路,去城隍庙走走逛逛的,可等我离开的时候,那些地方依然还是梦想中想要去的地方。
这一切,不得不归因于“非典”,若不是“非典”的来袭,我想,有那九个月时间,我一定会想尽方法走遍上海的大街小巷,我一定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想要去的景点,我一定会把上海从此当成我的第二故乡,因为我想再没有哪所城市,会有机会因为工作培训而让我停留九个月之久。
当我回到南京的时候,丝毫感受不到这座城市里“非典”的气息,或许是因为“非典”已经远去的原因,或许是因为它并不曾真正光临过这里。总之,当我走进卖场,看见熙熙攘攘的人群,看着大家讨价还价时口沫横飞的场景时,我知道,一切都过去了。
如果说“非典”带给那些被感染者是痛苦和灾难的话,那么对于我来说,非典带给我的则是一段不寻常的回忆。这些不寻常是后来不曾经历其中的人永远都无法想象的,而对于我们曾经身处其中的人来说,则是那样的记忆犹新与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