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的梦
《我们仨》这本书,是杨绛先生在女儿钱媛、丈夫钱钟书相继离世后,回忆的他们曾一起生活的岁月,历过的艰辛、悲喜,走过的路。全书分三部分: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只看标题我们便可感知那忧伤的重量。
第一部分仅有一段极少的文字,是说杨绛曾经做过多次的一个梦,夫妻二人在散步途中突然走散,无奈她四处问寻终不得重聚,直至惊醒。钟书对她说,这是老人的梦。意即人老了自然而然会做这种梦,这种曾携手相伴一生的人在突然之间走散的梦。丈夫如此一解,妻子如此一写,倒是让作为读者的我们深感生老病死的无常和有常,感慨之余唏嘘不已。所以说,每个人都应当好好的珍惜拥有、过好当下的生活。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
杨绛如此说:钟书大概是记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
是的,在第二部分,杨绛先生继续写梦,写相比较第一部分当中的梦要长很多很多的长达万里的梦。谁都看得出来,这是杨绛在经历了两个医院间来回奔波,辗转于生病的丈夫和女儿之间,二人又相继离她而去之后,所做的这样一个如此孤单无助的梦。
在梦中的古驿道上,那么多奇怪的存在,奇怪的客栈、奇怪的船、奇怪的配置和约束力。古驿道象征着离别,无论去到哪里,都得从这个路上启程,或经过。古驿道旁长长的河堤下是静止不流的河面,而编有号码的船只便是钱钟书先生当初在医院住院时的病房了。白天杨绛和女儿去船上陪着丈夫,晚上她们则离开船去客栈休息,后来钱媛因为工作原因一周才能陪妈妈去看一次爸爸,再后来钱媛生病离去,现实生活中他们三里河的家实际上指的就是杨绛梦中的客栈了。
在这个万里长梦里,杨绛又经历了一次三人的从相聚到分开,再到生死离别的过程,其心理历程该是怎样的苦不堪言?故意慢慢走,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万里长梦。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再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杨绛说她算不清,其实,任谁能算得清?漫漫人生,悲苦无数,唯生离死别,最甚、却又是人力最无能左右。
生老病死乃自然伦常,认识到这一点仍不能帮无助者快一些放下,而唯有时间才是治疗一切伤痛的良药。时间能化解我们的哀伤与苦痛,亦能冲淡所有面对离别时徒劳的难舍与执念。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这第三部分内容相比较前面而言是少有悲伤情绪的。是杨绛先生用陈述的语调回忆他们一家三口的人生经历,简单地勾勒出在事业上、学业上、生活上,他们的起伏和波动。
其实,要说起名人传记我们见过不少,这一部分内容虽涉嫌有点沾边,但又不完全是。其中,他们的成绩和成就大家都比较熟悉了,我也不想多加重复。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很多途径了解到这些,而唯有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一些不同的东西,那便是他们在动荡的社会环境里,作为单纯而固执的知识分子,维持生活、经营人生的不易。尤其是钱钟书先后几次的工作调动和安排,并非我们之前了解到的那个样子。
我很羡慕他们都有一个殷实的家庭,又出自书香门第,有机会接受好的教育,有机会出国深造,尤其是女儿钱媛,父母双双都是业界了不起的学者,而她青出之于蓝而胜于蓝。作为知识分子,作为处于上流社会的学者来说,他们的生活自是比较那个时代求生于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要好的多。但是,没有谁的一生是一帆风顺。尤其是那个时代的人,大多都是苦过来的。
杨绛一家一生坎坷,直到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也就是三里河的居所。然而,正如杨绛自己所言,人世间没有童话故事里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在一起过日子。一家三口,老病相催,人生道路已走到尽头。一九九七年春,钱媛去世,一九九八年底,钱钟书去世。
看到这里,感伤之余,我不禁生发出些许欣慰,幸而自己是在杨绛先生也走了的当下来了解他们曾经的岁月。好在,如今他们三口早已在极乐世界团聚,如果那个看不见的世界真的存在的话。不过,即便是不存在,最起码,曾经孤独终老的杨绛先生,如今而言她思念亲人之苦随着她的离世也终是到头了。
刚成书时,这第三部分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而如今,“我们仨终是团圆了”。愿所有读此书的人都能从杨绛先生这里汲取积极的能量,好好珍惜当下,珍视身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