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读完《深度工作》,我按照书中的指导方针做出了一些改变,经过一个月的实践,验证了这本书帮我养成的这些习惯对个人成长有很大帮助。
说明
深度工作的定义: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能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浮浅工作的定义: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作者认为电子邮件是非常重要的通讯工具。但对我来说,使用较多的是通讯软件而非电子邮件,针对不同的公司,可能就是:钉钉、如流、企业微信、飞书。因此我将“电子邮件”都改成了“通讯软件”。
我对作者讲的原则进行了整理,下面分享这些准则,以及我做出的改变。
书中的准则以及我的改变
准则1 人们往往会尊重你隐身的选择,只要你能广而告之离开的时间段
这条准则的意思是,其实自己的作用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团队离开我1个小时,没有我的决策,依然正常运转。
准则2 从浮浅工作转换成深度工作,这要很强的深度工作能力。通过不断的练习,可以达到记者哲学深度工作法的能力
这条准则的意思是,每个人的深度工作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刻意练习才能越来越精通。
根据以上两条准则,做出了改变A。
改善习惯A,每天都要找机会进行深度工作
以前我使用番茄工作法,即每工作25分钟,休息5分钟。实际在这25分钟内,很容易被突如其来的消息打断。现在我做了如下改变
1)在正常工作时间段,必须坐在工位工作的时候。番茄工作法工作单位的25分钟内,关闭通讯软件。通讯软件的签名改为:写代码的时候不看XXX,一小时内回复留言。急事电话。虽然我在开放的办公环境,但是通过带上降噪耳机,尽量减少外界的干扰,尽可能得达到深度工作的环境。
2)在大家休息或工位人较少的时间段,我在会议室里深度工作,不带手机。具体时间段为:(1)早上10点前;(2)中午:12~14点;(3)晚上8点以后。虽然会议室资源珍贵,但是这三段时间有空闲的会议室。
准则3 暂行的工作侵扰会形成一种自我强化的干扰流,持续长时间阻碍屏蔽优势。
屏蔽指的是屏蔽对工作问题的担忧。工作之余不要想相关的事情,这样适当的放松,会为明天更高的效率打下基础。
每天在职业之外应该享受一些自由时光————完成深度工作所需的闲散安逸。
比如周六早上看了一眼电子邮箱,周日的时候还会被邮件中的事纠缠。或者临睡前看了一下群消息,看到明天要紧急做的任务,脑海中或者潜意识中会浮现这件事,导致晚上睡眠质量不高。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每天进行完工仪式。这有利于第2天深度工作效率的提升。完工仪式非常适合在回家的路上执行。
完工仪式背后的原理:蔡加尼效应,如果下午工作完成之后,不宣布“明天到来之前,我不再工作”,那么头脑中还有很多没有完成的职责,整个晚上都会牵扯你的注意力。但是在互联网企业快速迭代的环境下,完成所有的任务简直是痴人说梦。实际上不需要真的完成所有的任务,只需要“假装完成了”。固化这一思维通常需要2周时间,直到大脑足够信任这种仪式。只要开始在晚上放松与工作相关的思考。这样就会提升明天深度工作的质量。让大脑信任的原理,可以参考《原则》所讲的,人有两个大脑,一个是我,另一个是潜意识的我。通过暗示潜意识的我,让他来帮助我。
准则4 拥抱无聊
不断的切换注意力,会对大脑产生长久的负面影响。一直多任务的人无法过滤无关的事务,无法维持一个关于工作的记忆,他们的注意力是长期分散的。他们会启用更多的与当前任务无关的大脑功能,无聊时间用智能手机打发,这样就是心智残疾的,不胜任深度工作。
准则5 网络安息日,每周的某一天不使用网络
执行网络安息日的策略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要忍耐暂时的无聊,凭借大脑的思考度过这一段时间。静静等待并忍受无聊是一种新奇体验,从集中注意力训练的角度出发,这具有不可思议的重要价值。
准则6 有成果的冥想
目标:在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这种有成果的冥想,类似佛教的打坐,注意力可能涣散或停滞,但你必须不断的把它重新集中到当前的问题上。
心智空闲的这些活动,都是本可能被浪费的时间。这种冥想练习,提升你在专业上的产出,却不需要占用你的工作时间。当然,有成果的冥想并不仅仅是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可以迅速提高深度思考的能力。
作者第一次尝试这个策略时,分心的程度简直不可救药,尝试了十几次之后,才开始取得实际成果。
准则7 每分钟都要做好计划
作者用一个表格法来规划自己每天的计划。
准则8 摒弃浮浅
一定量的浮浅工作在多数知识工作中是必要的。应该避免每10分钟检查一次自己的通讯软件。但是不可能永远不回复重要的信息。从这个意义讲,该准则的目的是减少浮浅工作在我们日程中的分量,而不是将其消除。
我们的工作是否全是浮浅工作呢?如果是一份不需要深度工作的工作,那么不可能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取得成功。
根据准则3-8,做出了改变B。
改善习惯B:被迫等待时,思考难题、复盘并做计划、执行睡前完工仪式。
在被迫等待时,比如走路、淋浴、排队、坐车。改变如下
1)不再听新闻。
2)每次只专注做一件事,不并行多件事。
3)做一些有深度的思考。或者复盘,今天都学到了什么。
4)利用Omnifocus回顾当天的工作,定制或调整明天的计划。不仅工作日要计划,周末来临前也要计划周末两天要做的事情。
5)晚上快到家的路上,进行完工仪式。告诉自己“停工完成”。
以前在路上听新闻了解一些实事。但是看了成功人士深度工作的例子,发现听新闻没有意义。而且《反脆弱》也讲了,听大家都知道的新闻,没有成长的帮助,并且浪费时间。因此在路上、排队时,做一些有意义的脑力活动。
我以前可能会有3个项目同时进行,在编译A项目的间隙,就去看B项目。这样来回切换,会造成精力的分散,不如一件件的完成。
其实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以及很多成功人士的书籍,都讲到了每天、每周计划的重要性,但是因为每天的变化实在是太快,我以前认为变化太快就没必要做详细的计划。看了此书我才知道,每天早上都要做计划,晚上要复盘并且做相应的调整。
上个月体检的时候,原计划看几篇技术博客。十几个体检项目,每个都要排队,在每次排队的3-5分钟时间里,虽然看一段文章的时间是足够的,但是总是无法专注而看不进去。这可能就是拥抱无聊的能力还不够。
准则9 激进的网络假期
选择网络工具的任何益处法的定义:一旦发现使用一款网络工具有任何可能的益处,或者是不使用就可能错过某些事,就觉得有足够的理由使用这款网络工具。仔细想,网络工具并没有那么特别,它们只不过是工具,并不异于铁匠的锤子或画家的刷子,只是熟练劳动力用来更好地完成工作的工具(并且偶尔能增添乐趣)。
准则10 关键少数法则,80%的已知效果源自20%的可能原因。正如同80%的财富在20%的人的手中,80%的利润来自20%的客户。80%的崩溃来自20%的逻辑。
准则11 戒掉社交媒体。
尼科迪莫斯用一下午把所有的东西都打包进纸盒,就像要搬家一样。如果用某东西,就拆开放回原处。一周之后,有些还没有拆封的纸盒,扔掉他们。这个操作提供了一个确切的证据:很多物件不是必须的。他简化生活的努力是正确的,其实不用担心“如果有一天用到怎么办”,然后把这种担忧变成一个借口,把本要扔掉的物件保存下来。这个策略不仅可以用于整理屋里的物品,还为清理当前占用时间和精力的网络工具提供了一个系统性方法。
具体来说,打包社交软件,30天不使用抖音、微博、微信。如果有人通过其他渠道联系到你并询问你为什么在某一款服务(软件)的活动频率下降,你可以解释,但不要主动去告诉别人。经过30天这种自我强加的网络孤立,针对你戒掉的每一个软件,问自己两个问题:1)如果我一直在用这款软件,过去30天会过得更好吗?2)人们是否关心我有没有在用这款软件?如果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否,那么就永远戒掉这项软件,否则就重新启用这软件。
为何不要宣布自己的30天实验呢?因为对于其他人来说,他们被另一个误解绑在了社交媒体上,那就是误以为大家想听自己发声,如果听不到你的评论将会失望。
社交媒体大行其道的一个原因,就是它打破了努力创作有实际价值的作品和吸引到人们注意力之间的正相关的关系。相反的,它用浅薄的集体主义式交换取代了永恒的资本主义交换:如果你注意我说了什么,我就会注意你说了什么,不管这话语有无价值。朋友圈相同的内容会吸引到注意力,形式为点赞或评论。驱动这些行为的潜规则就是作为回报,你可以得到朋友或听众的注意力(大部分是不应得到的),你也将慷慨地把自己的注意力给他们(也是不应得到的)。你“点赞”我更新的状态,我也会点赞“你的。这种协议给每个人带来一种不需要努力就能获得重要性的假象。
作为一名内容创作者,悄悄地放弃使用这些服务可以帮助你检测自己真实的地位。这种刷存在感的做法是使人们草率地将时间和精力碎片化的重要原因。
当然30天的时间可能过于长,或者肯定会影响一些消息的传递。但是即使不能全面戒掉网瘾,也可以给你带来一个关于日常生活中社交媒体所发挥作用的更可靠认识。
准则12 不要用网络来消遣
在伦敦,员工的工作时间是10~18点,早晚各花50分钟于往返的路上。这些人认为上班前的10小时和晚上的6小时,只是前奏和尾声。本内特严厉地批评这种态度”不健康,不合逻辑“。他建议把这16小时看作是一天中的一天。这些时间应该用于阅读名著和诗歌。这个建议背后的逻辑是主动利用自己工作外的时间和精力。
工作之外,排队吃饭、坐车等被迫等待时间,通常会看一些社交软件、新闻来打发时间,如准则2(原文是准则2,但是我对原文的顺序做了加工。本文是准则4)拥抱无聊中所说,这些行为是有害的,它们损害你抵抗分心事物的能力,使你在试图深度工作的时候更难集中注意力。
因此,在晚上、周末到来之前,就要确定要做的事情。
在工作之外的16小时投入全部的精力会削弱工作8小时的价值吗?不,恰恰相反,它必定会增加工作8小时的价值。人的智力系统可以进行长时间的高强度活动,它不像人的手脚一样会疲倦。除睡觉以外,它只需要变化,而不是停止。
在清醒时间,给自己的大脑找到有意义的事情去做,而不是放任自己在迷糊的状态下漫无目的浏览几个小时网页,那么在一天结束时,你会觉得更加充实,第二天开始时更加轻松。因此给大脑找一些高质量的替代活动,有助于抵御娱乐网站对时间和精力的诱惑。
根据准则9-12,做出了改变C。
改善习惯C:删除抖音、脉脉,微博。减少微信的使用。放弃不必要的娱乐活动。
其实在看此书之前已经删除抖音、脉脉,微博两个月了,没有任何人提起。
减少在论坛的闲聊。正如同减少在通讯软件中闲聊。
以前我用Alfred与Launchbar,尝试各种新奇的软件。自从买了setapp之后,我发现通过setapp来筛选优秀的软件即可,我不应该花时间做各种尝试。
使用一个备用手机用于登陆微信,将此手机一直放在公司,白天偶尔看一下;周末在家的时候,便无法通过微信联系到我。
放弃不重要的,过度浪费时间的无意义的活动。
正如吴军所说的,要想增加时间,就要做减法。朋友多了虽然有帮助,但不是看我认识多少人,而要看多少人认识我。
准则13 记住一副牌。
作者讲了世界记忆大师是如何记忆的。这个方法就是利用图像记忆,方法不难,关键是需要练习。这个方法可以给大脑带来很大的提升。
看了这一章,我才知道上学十几年,简单反复的阅读信息,然后在大脑中重复的进行背诵,效率太低。
以上是书中的准则及我做的相应的改变。下面讲一些额外收获。
以后的规划
短期规划:
1 记忆力训练,应用场景不限于魔方盲拧,作为2021年的OKR。
长期规划:现在不具备条件的,作为梦想以后有条件再执行。
1 有一个面积小,但是隔音很好的工作室,45cm厚的墙。
2 大手笔。利用休假的时候,花几万元,到美丽的景点不是旅游,而是在安静的环境工作,思考复杂的难题。
3 初学者每天可以进行一小时深度工作,但熟练深度工作的专家可以达到4个小时。我认为考研的状态就是深度工作的状态,只不过工作之后,学习的能力与状态逐渐退化了。如果能恢复考研的学习状态,那么每天深度工作的时间可以超过4个小时。
4 有意识思维理论,无意识思维理论。解决具体的、抽象的问题。这和《原则》中的训练无意识的大脑的思路非常像,通常一定的练习,可以让“无意识的大脑”也帮助“有意义的我”。达里奥说练习控制无意识的大脑,需要18个月。
5 流程导向。作者对电子邮件的回复做了详细的建议。这个只有管理者、教授等职位,才需要对电子邮件做决策、回复。
偶然的发现
睡眠与看书的间隙性进行
周日看《深度工作》到了最后一章,还有几十页的结尾没看完。周一早上5点多醒了,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想把结尾看完的想法。(这种感觉似乎是人的潜意识,即第二个大脑。看书这个想法是积极的,但是其实很多时间都是负面的情感,因此控制这种感觉非常有意义。如何控制大脑,在《原则》中有介绍,但是我还没有完全理解,计划明年的时候分享这个主题)。
最近两年,有时候早上3,4点就突然醒了,并且睡意全无。在以前我会认为自己的睡眠质量不好。
这让我想到了很多人的传记:他们会在半夜醒来的时候工作,累了就睡,睡醒了再工作,这样无缝衔接,或许我也可以这样做,在突然醒来的时候看书。
工作之后,可能是各种维度的事情太多,导致静下心来专心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深度工作》有些类似考研的状态,全天都完全投入到看书的状态。区别就是上学时候涉及到事情的维度比较少,工作之后涉及到的维度非常多。
看书与听书的区别
我因这本书而做的改变,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夏天的时候听樊登讲书,第二个阶段是看了实体书之后。
第一阶段,今年夏天听书之后,我意识到在社交软件上浪费的时间太多了。做了以下一些改变。
1.减少通讯软件的使用,在准备做复杂的工作时,会将其关闭半个小时。因为工作群有很多,只要有一条消息,就会打断我现在的进度。实际在执行的时候并不是非常严格,有时候还是在通讯工具中闲聊太多。
2.减少微信的使用,尽量少看微信。把微博,抖音,等软件删除了。但是根据近一年的统计,每个月的微信使用时间并没有明显减少。不过微博,抖音确实没再用过了。
总结一下,就是仅仅根据听书做出的改变不大。这让我重新审视听书的作用,我认为听书可以让我们在被迫等待时间段,快速了解并筛选一本书、一个人的思想,用于决策是否应该买书仔细研读。要想真正理解精华,还是要看实体书。
未来分享计划
一月底: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读书感悟。彼得林奇发明了PEG估值法,预测股票的收益。13年内将基金的规模从2000万美元成长至140亿美元。他在投资上的功绩和影响,无人能及。
二月底:
《上瘾》读书感悟。如何设计一款让用户欲罢不能的产品?如何戒除上瘾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