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热得不能再热的夏日午后,常离拖着行李回到了久违的家乡。家乡近年来变化很大,一路上都是水泥地,每一次脚粘地都能感受到隔着鞋底的灼热感。这个时候,如果有热气观测设备就能观赏到热气升腾的景象,定是很壮观的,在有点艺术细胞的人眼里或许还会看出无限的美来。
马路旁的黄土干裂,常离走路有风,带起微尘,深蓝色的鞋面已有淡淡的土色。而这些他是没有注意到的,他的目光始终在前方——一个无需任何思考便非常明了的方向。
蓝天白云,纯净的蓝,悠闲的云;绿水青山,流水潺潺,松涛阵阵。一切都是熟悉的模样,无需眺望与聆听,亲切自来,浑身上下每一寸肌肤都能感受到风里的旧相识。
近了,近了,就快到了。
常离远远地看到那掩映在李树底下的白房子,宽敞的庭院里有金灿灿的稻子,像地毯似的铺展开来,满院都是,漂亮极了。
再走近,再走近……
“哼哼……”猪兄弟是第一个欢迎他的,听这声音,它正膘壮得很呢。一股子猪食猪废物味儿混合在风里,杂着杉树松木味儿,浓浓的乡味儿,亲切。
穿过小径,来到李树底下,十来年的李树依旧挺拔,绿荫更是宽阔了不少,有几只鸡正在那里歇息纳凉。李子早已下树,空留绿叶好乘凉,树皮还是光滑的好看样子。从树荫中走出,便到了院门前。
四四方方的院子,围墙比人高不了多少,倒是这个院门是经过师傅精心建筑的。经过风水师傅勘测方向,选了个最佳朝向。在本地人眼里,院门是非常重要的,会关乎到整个家庭的运势。朝向定好后,再选择吉时放门,方能建一个好院门。
院里静悄悄的,喊了几声都无人答应。常离只得自己动手开门,院门并不上锁,使点巧劲便开了。常离并未预先告知家人回家的时间,想着可以给家人一个惊喜呢。只是没想到大热天的午后家里便空无一人,估计都下地去了。按常离的记忆,是不需要这么早下地的,怎么着也得三点半以后,而这时候还不到三点。
把不多的行李放在门口的矮凳上,便上厨房寻水喝。厨房没有上锁,推开门,便看到烧了几十年的土灶,黑乎乎的,占据厨房最大的位置。灶口旁边堆着柴火,是一捆干松枝。灶的另一边是大水缸,足有一米来高,用木板盖着,上面扣着一把蒲勺。井水清甜,从小就习惯直接喝生水。毋需思考,拿起蒲勺,掀开木板,舀上半勺水,“咕咚咕咚……”地喝下去,从舌尖一直润到胃里,咂咂舌,回甘悠长。
故乡亲,故乡情,故乡水最甜。一勺清水一种相思,万水千山各不同。不知道为什么,常离对故乡水有一种近乎执念的想念。走过很多地方,喝过许多地方的井水。其中也有不少干净清甜的泉水,却都不如故乡的老井水。
喝过了老井水,才算到家了。常离像小时候一样在门口的石条凳上躺下,稻香阵阵,偶有鸡鸣,不知不觉竟睡着了。
嘎吱一声,院门开了。常离一个激灵,差点从凳上摔到了地上。日头已经偏西下沉,母亲的身影出现在门口,瘦高个儿,有点佝偻。母亲并没有看见他,径自去拿耙子和扫帚,准备收稻子。
“妈……”常离叫了一声。
“……”,母亲迷茫地顿了一下才看到常离,“你回来了啊。”
一时无话。
“也没听说你要回来。”母亲嘀咕地说着,继续干活。
常离一边说话,一边帮忙干活。母子二人对话不多,都是常离在说,说他在外面的见闻,说他听到的、看到的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说着说着,稻子都收起来了,天色渐晚,母亲开始准备晚饭。
常离进了正房,客厅右边第一个房间是他的,他拿上行李便往房间走去。只有一张床的房间,没有任何装饰,倒也算干净,灰不厚。他也习惯了,顺手就把东西搁下了。
“还有……”,人声渐近,那是家人谈话的声音。父亲的声音最清晰,已经到了院门口。家人都回家了。
常离拍了拍身上的衣服,从房间走出来,迎接他的亲人们。
“你怎么回来了?”父亲看见他了,问了一句便进屋了。
大哥说,“回来了。”
大嫂没有话,直接进屋了。
侄子侄女都已长大,跟他差不多高,叫了一声“叔叔”便各顾各的。
常离“嘿嘿”笑着,看着他们每一个人进屋,手在身上摸了几下都没找到烟。
“想回来看看。”常离在嘴角说了几次的话,声音都不大。
原来自己还是不受欢迎的,即使这次整整两年未回。
四十多岁的常离,无妻无孩,靠打些零工生活。并不勤劳,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有一天过一天。但他还是会想家的,特别是在外连吃饭都困难的时候。
开饭了,一桌熟悉的少油多盐的蔬菜,干干的糙米饭。大家先后上桌吃饭,都没什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