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正在读台湾作者蔡淇华老师的《写作吧!你值得被看见》。台版的书,竖行的繁体字,明显拖慢了我的阅读速度,但却给了我更多边读边想的空间。
每一个观点下都有一个小案例,案例非常简单,但却选用地很精辟,一下就能让我抓到写作的重点,并有所感触。
比如,要有觉察力。学者陈金燕界定为:自己“了解、思考”自己在“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及“发生的原因”。蔡老师举了一个足球守门员第一次写自己成为足球员的心路历程的事例。刚开始,队员觉得没什么可写,只有寥寥数字:“教练很严,想全国赛拿名次。”接着,蔡老师提了几个问题进行启发:
“你刚入球队时有这么厉害吗?”
“没有,但我练习很多。”
“怎么练习?”
“就队友踢,我接啊。”
“要跳起来接吗?”
“当然要,飞球还要跳起来飞扑。”
“跳多高?”
“大约一公尺高。”
“一天飞扑几次?”
“大概一百次吧。”
“掉下来痛吗?”
“当然痛啊!”
“痛干嘛继续练?”
“我是竞技运动员,得到其他的能力吗?”
“好像比较不怕……比较不怕……其他的痛。”
“其他的痛?”
“像是爸爸一直不回家,养我的阿嫲生重病,我的生活费常常不够,学校成绩老是跟不上等。”
“那,那你为什么比较不怕这些痛了?”
“就把他们当成对手踢过来的强球,挡下来,放下,再接另外一颗就好了。”
在这样的简单对话中,我看到蔡老师问问题的能力,慢慢引向深入,去发现他成为足球运动员之后行为的变化与背后的原因。后来,这个队员把蔡老师与他的对话整理加工成一篇文字《本事,一天一百次的坠落》,虽然简短,但确实有打动人的力量。
只是,我不可能有个“蔡老师”天天在身边,所以我应该学习如何自己向自己提问。在这样的追问下,我们的思考会慢慢深入,会慢慢挖掘到背后的原因,而文字也会因此变得生动而深刻起来。
忽然发现,上课不也正是如此!老师或学生的情绪与行为,在45分钟里变化,而这背后都隐藏着真实的原因。如果能觉察这一切,我们似乎就会有更多精彩的故事可以写、值得写。
嗯,我应该想到了一个值得写的故事了,明天可以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