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白伤寒论》19——急性胃炎

《说白伤寒论》19——急性胃炎(心下痞)

上一次说心下痞,急性胃炎。这个病发热,而且比较高。由于发热很高,绝大多数发生在孩子身上,从几个月到几岁,到十几岁。其实这是几个小时就能好的病。非常简单,排异。吃得东西太多了,消化不了。存在胃里,或者是结肠,发酵,身体会通过发烧把肠子和胃的热出来,通过循环带到身体的表面,通过身体和外界的温差,这么来散热。肚子里的宿食消化不了,帮一帮它,排出来了,就好病。三黄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吃了大便通了,一两次大便,就不烧了。这就是我们对于生命本能因势利导,想大便排不出来,给一点帮助的药。

急性胃炎=心下痞,发热,脉浮滑,心下痞,按之软,方剂:大黄(渍)10克,黄芩30克,黄连20克。分二次服。

大黄,促进肠的蠕动,加速肠的蠕动,大家都知道,蠕动就是分泌,功能就是向下,以下为顺。我们也可以叫顺势利导。

如果说咱们自己的孩子发烧,先看看这个热型,这个热型不发冷,它为什么不发冷?因为这个体温不是自己制造的,是胃肠宿食发酵产生的热,要用体表和身体的温差往外散热,所以这个热不恶寒,喜欢凉爽,因为凉爽就是温差大,温差大就散热快,他就舒服,这是生命的感情。情是从哪儿来的,情是从感,由感而后有情,感是从哪儿来的,感是从生命的两个需要来的,饮食男女,发生的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从多少千万个世纪,逐渐丰富起来的。今天我们讲的这个,喜欢凉爽,这是最早的人的一个感情,太早了,是跟生命一块来的。

脉象是浮浅的,一沾肉皮就摸出来了,浮浅的,滑利的,血很充实,很饱满,哧哧地往前流动。这叫滑。一般的脉搏是浮滑,为什么是浮滑呢,他内部的热要从体表散出去,通过血液把温度带到体表上来,用温差散,当然血要流动快一点,赶紧把体内的温度运出来。所以他的脉浮滑。我们看出来了,循环在这个排异势态中,扮演一个什么角色?因为它是一个排异系统,不是一个器官,一个组织在活动,而是许多器官,许多组织一块在活动,一块完成这次排异过程。你看看这个生命多么神奇!再一个谁给谁传递的信,谁组织的这个问题?我告诉你,生命当中有一个系统,就是一直研究到今天还没有解开的,经络!经络是生命的信息系统。

黄连黄芩是什么作用。黄连黄芩吃了以后,能降低胃肠的温度,它怎么着降低?它是制止它的发酵。发酵是一个生物造成的,它能制止这个生物的繁殖。

这个方子叫泻心汤。干嘛叫泻心?因为这个病中医叫心下痞。痞是一种感觉,满,撑的慌,在心下。心下这个部位是什么,这不是胃和结肠吗?泻心汤就是泻这一部分,也是胃也是肠,你要说胃或肠反倒局限了,大肠还是小肠。我说心下,多么完美。你觉得很模糊,其实很准确。非常准确。天地万物就是这样,你越准确反倒越不准确。按我的习惯用量,大黄用10克左右。如果一个孩子来说,10岁左右大孩子可以分两次吃,六七岁可以分三次吃,再小可以分四次,吃奶的几个月的孩子可以分五次六次。

中医叫心下痞。现代医学习惯把这个叫急性胃炎。这个泻心汤有五个泻心汤,都排异的,都是从大便排异的。还有四个,②半夏泻心汤里没大黄。③附子泻心汤里头,大黄黄连黄芩不动,加了一味附子,要炮。④生姜泻心汤也没大黄,⑤甘草泻心汤也没大黄,加上别的药。

①三黄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②附子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和三黄泻心汤有什么区别?

附子泻心汤可能是对有寒有热的。不单纯发热。很多中医都认为热药和凉药不能一块用,一些资质挺高的大夫教训徒弟,温凉并用错了。这怎么能学出来?是跟你学还是跟张仲景学。张仲景大黄附子一块用,大黄黄连黄芩大寒的药,跟干姜一块用,也跟附子一块用,他常常是大寒大热的药一块用。我说一句话,不管温凉寒热,只要把病治好了,全是对的,你们同意不同意?

郭老孙子郭思成展示郭老手写文字图片:外观万物知天道,内视自我悟玄机。

学生:有个无名氏的人,出了一本书叫《中医内症》,四逆汤为什么叫四逆汤?

郭老:经络我们今天知道了,经络就是信息,信息不必有实体,没有实体,只有能,一种能量。四逆汤为什么叫四逆汤,是因为四肢厥逆,四肢从手到肘,下肢从膝到脚,是凉的,体温低落。这叫四逆。三味药,四逆汤,为什么?阳虚,心衰,稍微远一点供血就不够,体温就上不来。附子干姜甘草,四逆汤,三味药。一个是心衰,一个肠胃的缺血发生的完谷不化,吃什么拉什么,吃饭拉饭粒,吃菜拉菜叶,完全是一个循环衰竭的症状,因为表现出来的是四肢逆冷,这个方子治这个病叫四逆汤。

加了附子,先把温凉并用的错误观念抛去。这是句错话。一,未议病先议药,这是错的。先说病后说药,温凉并用有时候是错的,有时候是对的。先说病。二,药的寒热是个共性,不是个性,我们用药是用个性不是用共性。多少种属于热药,多少种属于寒药,这是共性。医生用药是用的是个性。再说,附子泻心汤,用附子的哪一个个性?附子的个性是什么?是提高心脏功能的循环量,它能提高心脏的循环量的供血量。这个人有心下痞,还心衰,咱别提那个寒热了,这好明白了。要不用了附子,心脏功能很低,在一种心衰的情况下给他泻肚子,有什么结果?进一步加重心衰。提高循环能力再排异,多么巧妙啊!

学中医学什么?你要以为光是治病,你就错了一半还多,这是一套文化,有思维的智慧。更重要的是我们怎么着对待自然,怎么对待人,怎么对待自己,这个大文化也在这里头。顺势利导就是我们对万物的态度,对人的态度,对自己的态度。所以中医教你的不是光是治病,更多的是智慧,是做人。附子泻心汤,这所以用附子,是因为有心衰,要提高心脏功能,同时在排异。顺势利导。你要做事情,一切都是顺势利导,你会无往而不利,你做什么事都会没有一个不成功的。

外国人只是说了一个生物是三个东西组成的:信息,物质,能量。还在这个幼稚的阶段。我们用经络已经两千多年了。用药也两千多年了,但是意念能是个新东西。这是钱学森先生想做没做出来的。外国人现在知道了,国家是个开放系统,生命是个开放系统,我们的升降出入无其不有,不是两千多年前就有了吗。我说中国人是聪明的有智慧的。

学生:附子泻心汤除了心下痞之外是不还有四肢厥逆?

郭老:不是,它就是局部有点反应,那不叫恶寒。四肢厥逆是体温低落,脚和手,肘膝以下是冰凉的,没有发热,这个是有发热,肚子是胀的。

学生:附子的常用量是多少?

郭老:原著是1枚。这个常用量很难定,我的习惯用量是10克左右,炮附子。一般用黑附子,白附子不是中国产的,是朝鲜产的。

这个用药有个习惯,不近相同。有的差距很大。比方说,生大黄跟黄连黄芩一块煮,吃了也有效。我习惯是把大黄用开水泡上,煮黄连黄芩,煮好了把泡的大黄的汤兑在里面,如果有附子,黄连黄芩附子一块煮,然后把渍的大黄的水喝上,这是我的习惯。伤寒论上讲大黄黄连黄芩和附子一块煮。这不是无缘无故的,这里面有个想法,汤渍的大黄见效快,一般五到六个小时拉屎,一会儿体温就降下来了。大黄浸多长时间?大黄渍30-40分钟就行,中间搅几次。大黄切的片的薄和厚也和渍的时间有关系。

下面有三个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这三个泻心汤没有大黄。为什么没有大黄?你看看有一个共性,共同的没有大黄,因为有一个共同的性质,大便日多少次大便日几十次。这是一个共同的规律。

还有一个,呕,痞,食臭,打嗝,臭味,还是不往下走,还是发酵。因为有大便,次数很多,我们说肠子里没有东西了,胃里的下不去。大便十几次那肠子里还有东西吗?肠子里的宿便都没有了,怎么还干呕食臭呢?老呕,出不来,食臭。打嗝,屎味,你想一想胃里边什么情况,所以用干姜,人参,用半夏,用甘草。

先说说这几味药的作用。干姜止痢,肠子里空了别再拉了。胃里怎么办?半夏是把胃里的东西往下走。生姜也是胃里的东西向下走,生姜半夏互相作用,把胃里的东西下到大肠里。人参是增加循环,提高胃的蠕动能力,也是向下走。甘草,缓解这种急迫的病情。大枣,也是缓急的。生姜与半夏是止呕。怎么能止呕?让胃里的东西往下走。人参提高胃的功能。干姜包括黄连有止痢的作用。你看看这三张方子,相差不多,症状也相差不多。

学生:肠胃系统的毛病会不会有没有伴随嗓子的问题?口舌生疮的问题?三黄片是不是三黄泻心汤的方子?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区别是什么?

郭老:区别就是甘草的量,甘草是缓急的。这一个一天拉几十次,太着急了,把这个缓解一下,所以重用甘草。伤寒论里半夏是100毫升,他那是容量,我的习惯用量20克。人参伤寒论是42克,3两。换算成公斤是42克。我的习惯用量是30克,三十几克,这个肠胃病一般不合并口腔、咽喉的病,要是痢疾就常常合病。痢疾和肠炎不是一回事。痢疾有细菌性的也有中毒性的,但是治法没有区别。就是合并口腔的溃疡,合并嗓子的充血,也不用先管嗓子,先治痢疾,常常痢疾好了以后,口腔溃疡也好了,好不了你再治。

学生:有的心下痞的位置,有的很硬,不是像您说的很软,有的疼。

郭老:痞,按是软的,感觉满(men)的。硬就不是,一按就是硬,而且伴有疼。一按你的感觉是硬的,病人的感觉是疼的,硬在中医念qing,原来不是石字边,是个革字旁。如果按着硬叫石硬,这一个按是硬的疼的。这个痞是气体,这个硬是物体结聚,实物的。还有一个懑(men),懑不必有痞也不必有硬,觉得难受懑得慌。不必有气体不必有实物,就是觉得难受。胀,病人感觉懑,肉眼就看出来了,腹部胀大,这个胀的不是气体,可以是水也可以有实物。这四个这个分别。今天我们讲的,第一个心下痞,后面有硬,所以加人参,半夏人参,这个硬一般都胃功能低出现的一个下不去食物,加人参是提高胃功能,就是治这个硬的。

胀,是物性的一种感觉,这个感觉就不是大黄能治的,属于功能性的问题,大多是内源性疾病,如果是外源性疾病,常常痞硬都有懑的感觉。痞硬没有,懑也没有。但是有的是没有痞也没有硬,就是懑,这可不是下法,绝对不能下,不大便也不能下。不胀不痞不硬,只懑,这是功能上的疾病,到内源性疾病了。

学生:要是瘀血会有硬吗?

郭老:要是瘀血,就和心下痞不是一回事,瘀血一般不发烧,要发烧的瘀血,是瘀血腐败了,产生的毒素到了循环系统,循环产生了一个排异反应,那是瘀血。

痰呢,痰,饮,水,都连着的,你说一个说不清,要说就都说。水是潴留在组织的液体,饮是潴留在脏器间的液体,一般是粘液。脏器间分泌出来的东西是痰,脏器的内部。胃里可以有痰,肺里可以有痰,胸腔里也可以有痰。西方人叫积液。

刚才你说的这个痰,和心下痞没有联系。要是痰是硬的,按一按是硬的,不是软的。不发烧。痰是个功能降低,就是功能性病变的一个病理产物,它分泌出来的叫痰。在上部的,你认为是在胃里存着,不是,膈以上的,肺里,组织里的都能吐出来,并不是胃里才能吐出来。大便并不是肠里的东西才能排出来,膈以下的,甭管哪一个脏器,腹腔的、腿上、脚上都可以从大便出来,膈以上胸腔里的都可以从胃里吐出去。

学生:病人吐出来的痰东西得用这么大一个桶装着,一个胃装不下的。而且吐完了高血压、心脏病全好了。

郭老:我告诉你膈以上的胸腔、肺,甚至脑袋里的东西都可以从嘴里吐出来。生命就如此神奇。这个本能系统就不断地把外界的非生命物质摄入进来,变成生命物质,用小的替代老的,把老的死的排出去,不断地更新,我叫自我更新系统。我们从娘胎里面就不断地更新自己,每个细胞的垃圾都可以排出去。

今天我们这个身体里头的细胞之间,细胞的内部,一切异物也得排出去,从哪里排?一个大通路,汗腺;一个大通路,大便;还有一个大通路,吐。

怎么它就吐出来呢?细胞通着循环,微循环通着细胞,你细胞有个细胞膜还有个细胞核,你那个细胞核的废物也得出来,上循环里来,从微循环带到大循环,大循环带进入微循环,微循环再进入腺体,肠腺,胃腺,通着呢。膈以上的组织,器官,一切有害物质通过胃腺分泌,吐出来。痰就是通过胃分泌出来,用涌吐的形式,把这个异物吐出来。当初就是因为有这些东西在里头,让这个人循环量不够,心脏得加快活动,提高压力,高血压。因为脑血管供血不足,思维神经功能降低,糊涂,眼看不清,种种的毛病就是因为这个病的存在。今天吐出来也,什么病没有了。

学生:大黄和芒硝,都是往下走,为什么用那个不用这个?

郭老:大黄我说过是促进肠子的运动,是往下传导,还促进分泌,为什么要用大黄芒硝?那肠子里的干粪蛋干了,多么干呢?出来以后用锤子砸不扁,我一点也不夸张,我砸过,砸不扁,这不是一砸就破了,艾呀,他怎么就这么硬呢?它就这么硬。大黄,让肠子蠕动,让你肠子分离,一分离就肠液出来了就不干燥了,这是第一,第二这芒硝,芒硝化水了,300毫升水,喝了,这300毫升的水走到哪都是300毫升,不吸收。而且芒硝有一个功能,能把硬东西能软了,老牛肉你煮了十个小时还咬不动,你加点硝煮,两个小时就烂了。肠液分泌出来,把粪蛋子泡起来了,肠子往下走,就冲下来了。那表面是光滑,里头还是硬的,这么你才用大黄芒硝,总是大黄芒硝一块用。

学生:我的意思是为什么这里不用芒硝只用大黄?

郭老:大黄是促进胃肠运动的,也促进分泌,要不是有特别干的屎不用芒硝,大黄就解决了,干屎大黄解决不了。芒硝300毫升,芒硝水,这是水在转的,泡着,往下冲它,一边冲它一边抖搂。大黄芒硝相得益彰。所以药到病除。这是中国人的智慧。

学生:那个芒硝和玄明粉作用有什么区别?郭老:芒硝里含着多少结晶水,搁在这儿一段时间,失去结晶水就是元明粉。芒硝你搁在一个容器里头,把水分失掉了这叫玄明粉,知医必定要知药。医学家和药学家一定是一个大脑。

学生:大黄芒硝在一起用,用多大量?郭老:这个得看病人,我所以没写量是因为这个原因。这病情进程不一样。

学生:急性胃炎用三黄泻心汤,那怎么把握半夏,生姜,甘草这三个药的用法?郭老:强壮的人,药量要大一点。

学生:不是药量,临床上除了常规的以外,怎么把握后三个泻心汤的用法?半夏,生姜,甘草等。

郭老:我有个习惯用量,一般这个半夏临床上我用10克左右。你看看伤寒论上的泻心汤证,就是有没有大便,每天十几次或者几十次大便。一个是干呕食臭。一个是暑湿性拉的次数太多了,再一个就是这个痞硬。你看看,一定得自己看看。

三黄片和三黄泻心汤一不一样?我们是用黄连黄芩,他这个三黄片是用小叶碱,是从黄柏里提出来的单物质。不能等于三黄泻心汤。再一个是用量太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我说错了只求挣钱。一个从黄柏里提出来的单物质小叶碱和黄连绝对不一样。

学生:原来我儿子积食,听说有三黄片,您说给他吃三黄片,后来就吃了,拉出来屎了。郭老:吃好了病了没有?学生:吃完就拉了,第二天就好了。

郭老:因为大黄啊,它有大黄,我用三黄片,没黄连也行,有大黄也行,为什么啊?黄连贵啊,黄柏便宜啊,用黄柏挣钱啊?他们和我们大夫不一样。

学生:有时候吃得不合适得的这种急性胃炎,能不能直接用吐法?

郭老:今天你问了几个问题都非常好,这个问题也非常好。如果身边没有药怎么办啊?离药铺三十里地,晚上了谁去熬药?这样我就给你个法,你就探吐,吐出来也行。如果用三黄泻心汤,从吃药到好病要用十个小时,你要探吐,五个小时就好病。你要不问我想不起说这个事,这个伤寒论上没有。你是个临床医生,是个有思想的医生,而且你的思想是不断的考虑个想着怎么把病治好的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