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今天我们一起观看了首部反映苏陕协作成果的电影——《远山花开》。随着一段悠扬音乐的响起,映入眼帘的是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来自江苏南京的青年支教老师刘晓慧怀着对母亲沉痛的思念,来到了秦岭深处大麦村小学,开启了一段与留守儿童之间关于爱和成长的特别旅程。
在这个远离繁华喧嚣世界的角落,秦岭山区的一所小学仿佛被时间遗忘,贫困、辍学、长年与父母分别成了孩子们生活的常态,他们不过十来岁的年纪,却对烧火做饭、照顾老人和襁褓中的弟弟妹妹的活儿熟能生巧。尤其看到刘老师带孩子们踏着积雪到山顶喊山的场景时,我不禁潸然泪下。这群孩子们的梦想无论是去当兵,还是逛一次西安城、考上北大清华,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早点回来才是他们内心共同的呼唤。多么朴实的孩子们!谈起留守儿童的问题,关系千家万户,是家校与社会最应当真切回应的部分,我想,通过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再背井离乡,花样年纪的孩子不再缺少父母关爱将很快变为现实。
在这群孩子中,有一个小男孩给人印象深刻,他有点“特别”,一直愿意开口说话,似乎和同学们有太多的距离感,他喜欢爬上树端看风景,更喜欢深夜时在杂物间里弹钢琴。刘老师并没有放弃对他的关注,用她充满爱的“慧”眼,点亮了这个看似“另类”小男孩儿的音乐天赋,在一个个充满爱意的计划中,小男孩终于开口了,汇报演出的关键时刻,这个小男孩站在了舞台中间,自信而又婉转地唱起的那首美丽的歌谣——《远山花开》,赢得了一片片掌声。刘晓慧老师的素质教育终于开花结果!电影结尾时这个喜欢爬上树端看云海的小男孩已经成年,他接过刘老师手里关于自信和勇气教育理念的接力棒,开始教育新的一批孩子们。
大麦村小学的马校长把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他真心关爱孩子,但他只关心文化课教育,只关注学习成绩,唯恐排练节目会影响他上数学课,刘晓慧老师坚决反对,她说:“我不在乎奖状,我只在乎孩子们以后回忆起大麦村小学时,有没有值得骄傲的记忆。”我想这恰恰是教育的内核和精髓所在,也是很多乡村老师代代相传的教育理念。人生中,成长并不仅仅是积累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出一颗善良、勇敢、有梦想的心灵。女主人公刘晓慧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无论他们来自何方、身处何境。
《远山花开》作为一部“有温度、接地气,情感真挚朴实”的电影,文中的人物、事件都很真实,令人感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用心用情干好人民满意教育,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用关爱和智慧走进学生的内心,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的心智与身体同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