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A=阅读原文+重述原文+A1(联系经验)+A2(规划运用)
阅读原文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重述原文
尽管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属于笔记小说,但这个故事看上去很实在,没有狐,没有妖,是实实在在的人,实实在在的事,实实在在的理。对于最后一个点题式的句子,结合前面的内容,我觉得至少可以有这样的理解:
1.需要有联系意识,能够全面思维和综合考虑问题,不可“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像文中的寺僧和讲学家那样,或只考虑到水,或只考虑到石和沙的性质,就妄下结论。《实践论》指出“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这个观点在本文的观照下,会显得格外有意义。
2.应实事求是,不可据理主观臆断。初一上学期曾经学习的《猫》,“我”所以认定第三只猫就是吃芙蓉鸟的罪魁祸首,就是据理臆断,而这“理”是“猫经常盯着笼子看”,觉得它肯定有企图,觊觎日久,加以受好恶之心影响,就主观断定了,结果事实并非如此,由此带来一生的愧怍。
3.应重视实践,获得实践的经验。讲学家是纸上谈兵,而老河兵则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判断事物,有理有据,最后按照他的话去做,果然找到了两只石兽。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非泛泛而谈。这也就是《实践论》所说的“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所以把原来的“陶知行”改为“陶行知”,可以看出陶行知对实践重要性的认识,也只有做,只有尽可能地收获实践经验,才更有可能获得真知。
联系经验
结合学生的课堂交流,联系生活的经验如下:
1.一位体育特长生交流,她注重体育训练却忽视文化学科成绩。在她看来,或许体育的成绩是最关键的,因为她基本上的时间都在训练,老师评价她时也更多的是体育方面的,可是仔细想,完成文化课的作业时间真的没有吗,文化成绩真的难以提高吗,肯定不是。这是她思想的局限所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思维不够周全,没有看到体育和文化课之间的关系,没有从将来的发展和生活去看待现在的训练和学习,并使之二者协调,相得益彰。
2.一位经常迟到的学生说到迟到的原因,他认为是早上起不来,晚上睡得晚。很多同学问,你为什么睡得迟呢?他就不好意思讲了。可能没有人约束他,所以没有一个合理的作息时间安排,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因此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是一团糟。最明显的,就是他的书包。每次上课,找课本找资料非得用四五分钟,因为里面一片混乱。这些像迟到、书包不能整理好等看似和学科的学习没有直接关系,但确实影响了学习的正常进行。就像寻找石兽仅仅考虑水流或者石头是不够的一样,学习也是一个综合工程,作息安排、生活习惯和自主自力能力,都应在这个系统工程之中,所以假如要提高学科成绩,那么,就应综合考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规划运用
我教这篇课文不止一次了,以前将注意力集中在怎样把水流、石头和泥沙之间的关系搞清楚,并留意以什么样的形式和学生讲,努力找到一个带有动画的ppt,口干舌燥地讲,结果很辛苦,学生也未必能够理解,而且相信学生很快就忘记,除非是科学方面有足够的能力,能顺利消化这里的知识。这次因为读了《这样读书就够了》,就紧紧抓住最后一句,抱着“拆为己用”的目的,强调读书联系生活经验,要求进行积极反思,哪怕是思想认识上有一些提高,也算没白读这篇文章。结果没有想到的是,学生谈得比较好,至少对部分学生来说,这话就不单单停留在书面上,单单是记住一个道理或者掌握了几个实词或虚词而已,而是实实在在地和自己的生活建立了联系,并且在一定程度触动了思想,甚至有可能产生改变生活的后续行为。
对学生来讲如此,对我来讲,也不应例外。触动了我的思想,觉察出阅读一本书,不在你有没有看完,而在于它有没有真正的对你带来积极的“影响”,无论是学业上、知识上,还是思想上,或者是行动上。
(山路花开 2018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