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诗词比较喜欢,只是深入接触太晚了。和女儿一起背诵古诗词,反复吟诵之际,深深感到诗歌的语言美、形式美、结构美、形象美、意境美。寥寥数字,时而展现宏大的画面,雄放慷慨,动人心魄;时而婉转动人,深微隐幽,意味隽永。
诗词的词采丰富,表意精准、凝练,形式和格律重缓急相间,长短有致,抑扬顿挫,韵调协和,极富艺术美。
人对诗词的感悟除了字面所传达的意味外,人生阅历的日益丰富,极大地促进了对诗词内涵的理解。越理解,越能引起情感共鸣,越是喜欢。
读着读着,读进了自己的故事,读出了身在混沌,庸人自扰之况。有一阵子有些烦闷,觉得新环境适应不良,恰逢读到六祖禅宗慧能大师的: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后两句直击心房,没有菩提树,也没有明镜台,心里本来就已经放下了一切,又有什么尘埃能够留在心底呢?
万物没有染净,万物没有生灭,万物没有善恶,哪来的染污!起心动念认为它染污了,原因在于自身,在于心魔。直面它,把它给解决,真正的彻底放下,尘埃才会真正离去。
感到不顺,也许该将眼光投向自己的内心,去检索心内的负面思考,跨越自己的心坎。心底有尘埃,所以才会每天看见尘埃,想要清扫尘埃。若是心里已经空无一物了,又有哪来的尘埃需要清理呢?
当然,我们只是凡夫俗子,做不到心无一物,照见的外在世界皆是内心世界的投射,无法做到大彻大悟的境界。
这一句诗让我瞬间跳脱自己的世界来看待自己,至少让我重新认识自己当时的状况,明了了心的修行方向。
平常的日子里,处处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日日年年。真正让我们忽视的尘埃,让我们烦忧的尘埃,不是那撞个满怀的杂事,而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固执、贪着、无明、偏见、狭隘。因为它们,把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在心里投射出恩怨悲欢、爱恨情仇的影子,所以有了酸甜苦辣的百般滋味。
太多的琐事遮蔽了清澈的双眼,大多的奢求麻木了深邃的心灵,作茧自缚,浮浮沉沉。生活的纷繁,一如尘埃的回旋,这是它本有的常态。
命运的曲折,并不在于生活的潮起潮落,而在于心的波澜迭出。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获得的讯息就会不同,体验不同,选择不同。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王阳明认为:“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只有将自己的位置摆对,心若光明,无论世事如何惊涛骇浪,内心也不起波澜。
至此,每每遇到什么事,心里一时过不去,就会想起慧能大师的这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笑对一切,尽情地做好自己,善良的,快乐的,充实的,积极与正向的人为伍,成为那个喜欢的、正向的自己。
心不动,则风又奈何?
(齐帆齐2021年9月年度写作品牌IP特训营,第36篇,打卡主题:喜欢的诗词,1088字数,共累计70653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