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花落《绿皮书》,它这种娓娓道来的叙述风格深得我心,貌似也很合奥斯卡的胃口,影片的色彩基调与去年的《水型物语》相似,都以绿青色铺开,比如贯穿整个影片的他们那辆车。
这些年种族题材的影片看过不少,较为新奇的是这部影片中人物的设定,在惯性思维中,黑人是粗俗的,卑微的,而白人是顶层施善者的形象,这部影片打破定式思维,黑人唐是上层高雅成功人士,而白人托尼是底层生活的挣扎者,这种角色设定是此部影片的加分项,它会让我们思考为什么我们会觉得黑人是底层的代表,白人是上层的代表,是,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常规情形是如此,但惯性思维会让我们陷入狭隘,会让我们不自觉中形成肤色偏见,为打破定式思维,让人重新思考点赞。
影片的叙述随着车的一路行驶而展开,在开车之前托尼是一家夜总会的安保,而夜总会中发生的帽子事件及打人事件也侧面交代了唐会找上托尼的原因,而唐的出场真的很像一位埃及的法老,摆满各种收藏品的房间,宽大的袍子加上一张黑色的扑克脸,这位艺术家让人有很距离感。托尼在开始时是不喜欢黑人的,他把家里黑人工人喝过水的杯子扔进垃圾桶,他也拒绝了为黑人唐服务,他接受这份工作是因为唐打给妻子的电话和高昂的工资吧。
他们带着绿皮书出发了,绿皮书是社会对黑人的偏见,而上层人对下层人的偏见也是藏不住的,唐同行的朋友时刻盯着托尼,逮着托尼捡到一枚绿石头的契机向唐告状,而唐没有怀疑就相信了同行的话,并站在道德之上要求托尼还回去,还有途中对托尼粗俗习惯的不认同,试图以上层者的身边进行教化,而途中托尼也自以为的播放黑人爱听的歌。也许偏见的形成就是因为大家都只会站在自己认知的角度思考问题,而其实这样的偏见不过是自己的狭隘和想象中的对方较劲而已。既然偏见是由于认知的不全面而产生,那么在长期的交往而产生的认知的碰撞中,自以为是的偏见便站不住脚了,慢慢的托尼被唐的才华所折服,开始由衷地敬佩他,而端着架子的艺术家也没有抵挡住炸鸡的油腻,啃完也不再纠结骨头是否该丢到它应该在的地方,就扔出窗外吧。
“没有高贵的种族,只有高贵的灵魂”,而美丽的灵魂是会互相吸引的,这两个悬殊的个体终究会成为朋友,唐接受了托尼的粗俗,主动替他写给妻子的信润色,而在南下的旅途中,种族歧视越来越凸显,唐的人物矛盾也不断激化,他的内心找不到归属之地,“有钱的白人付钱让我为他们弹钢琴,因为这让他们觉得有教养。但一旦我走下舞台,我就会回到他们身边,成为另一个黑鬼。因为那才是他们真正的文化。我独自承受着这一点,因为我不被我的人民所接受,因为我也不像他们!所以如果我不够黑,如果我不够白,如果我不够男子汉,那就告诉我托尼,我是什么?”托尼在唐的挣扎过程中充当了一个守护者与救赎者,他的陪伴与守护帮助了唐走出迷茫,勇敢面对歧视,他拒绝使用为黑人“专供”的厕所,拒绝为禁止黑人用餐的餐厅演奏,融入黑人,在橘鸟酒吧弹奏了自己深爱却因唱片公司不允许的古典音乐,在演奏前执意拿下了钢琴上的威士忌酒杯,坚守心中的信仰。
“暴力永远不能取胜,保持尊严,才能赢得真正的胜利。”在纽约已经赢得一席之地的唐坚持南下就是希望为改变种族歧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知道前方的艰辛但依然前行这就是勇敢吧!在拒绝最后一场演奏后,他们的巡演终于结束,唐为完成托尼与妻子的约定坚持要在风雪夜继续前行,真挚而温暖的友情为圣诞夜增添了温度,途中遇到的警察也不再是因为肤色而拦住他们,仅仅是为公民的安全而提醒他们车轮偏斜的隐患,或许终究有一天人们第一眼看到的不是肤色的差别,而颜色也终究只是颜色而已。
较为遗憾的是影片后半截的处理较为失色,后半截中黑人的苦难较为集中,而托尼的人物矛盾慢慢隐去,托尼能对唐提供的帮助也只是肤色之便,偏向白人对黑人的拯救主题,而结尾更偏向大团圆,坚持把朋友送回家后,无法忍受孤独的唐开始想向温暖靠近,拿着酒来到托尼的家,而托尼一家的圣诞夜也因为唐的到来而进入高潮,这种充满爱的结局还是更适合圣诞节题材的《真爱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