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为,表弟考上清华,是以学霸的身份。才发现,人家是“江湖万顷,高考只取一瓢”。
养娃,就要养出一位立体丰富、顶天立地的人物。
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海量的阅读。
阅读,可以让人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智慧。
小姨说,她和其他的清华家长交流下来,这些清华学子们最大的共同特点,就是小时候,都有大量的阅读。
阅读,于无形中完成家教
表弟的一位清华同学,在10岁以前,父母一直和他每天晚上共同阅读两小时。一来,培养了深度的亲子感情与共同价值观。二来,让孩子深深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进而培养了持续的阅读兴趣。
而表弟,在小时候,也和妈妈一直共同阅读了很多年。有一段时间,他们一直在晚上泡脚,泡脚时光,变成了美好的共同阅读时光。你读一页,我读一页,换过来,再来一遍。有时候,还扮演各种动物的角色说话,阅读过程,充满了快乐。通过泡脚阅读,他们共同读完了一些名人的家书。家教与家规,就在这样潜移默化之中,润物细无声。
阅读,培养内生求知欲
在小学期间,他中午一直没有午休的需求,父母也不强求,大多都是用来阅读课外书,或者做实验。而做实验,也是阅读之后的一份实践。先阅读,再实践。从知到,到做到,到看到成果,这更进一步培养了儿童对世界的兴趣,进而,产生持续的求知欲、阅读欲、学习欲。从而最终实现,内生性的学习动力。最后,间接实现了大人们梦寐以求的“学到知识的证明——考试的高分”。
大多学校,都有从周日到周一的晚自习课。而小姨,却以家长的身份,向老师申请,每周两天,不上晚自习,留在家中自行阅读。乍看之下,真是“大逆不道”之举。目前,还有很多家长和老师,反对学生读课外闲书,我身边的一位老师所在的一所省府中学,她们的校长,就严禁学生在学校期间读课外书,理由竟然是,他当年就没有读闲书,如今,也能取得如此的“人生成就”。俯瞰之下,不读课外书,只做练习题,这真真是,弃一湖,而取一瓢的学习攻略。
表弟小学期间,住的地方边上,就是一个儿童图书馆,每个周末,小姨都要去图书馆借一大堆书回来给表弟读。这样几年下来,那个图书馆一半的藏书,几乎都被阅读遍了。相比之下,在同龄人之中,他对世界的认知,那是高出多少个量级呀?
阅读,链接出举一反三的学习力
表弟有一年,为了加分上好的高中,决定去参加全国奥数。于是,小姨买了一本奥数书回来,母子俩,每天晚上一起研究起奥数来。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表弟就拿回了一份全国奥数奖。这期间,只有一本奥数书,没有培训班,没有题海,没有名师。小姨说,这完全依赖于他在海量阅读中,练就的这种举一反三的学习力。
而表弟的课后练习,也只有完成作业,没有补习,没有家教,没有培训,没有题海,一切学习都在课堂上完成。课后,只管畅游在知识海洋的世界里尽情地汲取营养。从而,再进一步,间接反哺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最后,孩子阅读的培养,需要父母的成全。让孩子阅读,最关键的是,父母的榜样作用,父母可以与孩子共同读一本书;也可以,和孩子坐在一起,各自阅读,父女,母子之间,是一种共同学习的伙伴关系;即使父母不能做到在阅读,也决不能在玩耍、看电视、玩手机、打牌等等,可以做工作,做家务,营造一份每个人都在从事自己分内之事的环境。
古语曾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然而,对于孩子的教育而言,行万里路,效率太低;阅人无数,风险太高;读万卷书,才是性价比最好,效率最高,可塑性最强的有效办法。
育儿?阅读,阅读,阅读,就对了第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