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是我们最重视的。问题在于:我们真重视了吗?我们如何重视?看看德育的现状吧。
先说“德育首位”。德智体美,同存于教育之中,同作用于受教育者,事实上是分不开的,只是在思辨上分开。教育是整体的,人也是整体的。相比而言,做人比做事更重要。但这是相对重要性问题,不是首位和第二位第三位的问题。并且做人的重要性离开了做事就没有意义了。做事做得越多越好,做人就越有意义。做人做得好的人,肯定把做事看得很重,甚至认为一件事没做好,就是做人也没做好。德育的重要性在与其他教育活动的关联中才能更好理解。一旦把它们孤立开来,割裂开来,其重要性就说不清了。事物存在的现实的基本方式是合。德育并不是额外的一种教育。用不当的方式强化德育,结果是使德育弱化。恰如从事德育工作的人认为自己只是从事德育工作的,那可能意味着他是用智育的方式做德育工作,即只关注道德认知,把德育当作一门学术课程了。
《现代汉语词典》对“道德”的释义:“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教育大辞典》对“道德”如是解释:“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一定社会调节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是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榜样感化和思想教育等手段而形成的是非、善恶、荣辱的标准。”《哲学大辞典》说道德是指“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简而言之,道德是关于善的行为准则。按照如上界说,许多不涉及或主要不是关于善恶标准的问题就不属于道德问题,相关的教育也就不属于德育。但现实中,德育内容过于宽泛,甚而“时事教育”也被纳入德育。结果是,德育的边界被模糊、混淆,德育成了一只什么都可以盛的“筐”,除了盲目还是盲目。
德育的内容被泛化了,同时又被窄化了。道德行为是整体的、统一的、持续的、一致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是彼此联系、不可割裂的整体。但在我们的德育中,要么是“重知轻行”,把“知道”作为施教的终点;要么“重行轻知”,以杂乱无序的活动代替德育。德育课程与德育活动各自为政,导致“知”无序、“行”无据。
有一般道德,有职业道德;有日常行为中的道德,有特定行为中的道德;有基础性道德,有高层次道德,如社会道德、政治道德。我们常常把政治道德的教育摆在最前面,而忽视基础道德,导致德育之怪现象:小学讲共产主义,中学讲礼貌待人,大学讲不乱扔垃圾。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有以也。
问题提出来了,解决的办法还是有的。路径之一,就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思想贯穿儒学之始终,王阳明乃集大成者。其涵义为: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一体两面;真正的知必须付诸实行,没有行的知就不是真知,“致良知”就是将良知贯彻到日常生活的各种实践,实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为善去恶,防微杜渐,自觉自律。王阳明用自己的行为给世人做出了示范:心中有良知,行为有担当。知行合一的知,既是对事物的认识,更是良知。是非之心加担当精神,是为良知。以良知为灵魂的知行合一,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所以,德育的知行合一,就是行为规范的生活化,落细落小到如自习课不磨蹭、不说闲话、不发呆、不做闲事;心理环境生活化,至如微笑文明、问候文明等;物质环境生活化,创建教室文化、走廊文化等,让每一面墙会说话;施教生活化,日常生活、切身事例,从小处入手,从实处着眼,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久久为功,积善成德。(18.01.30《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