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你一直在我心中,从未走远。
--题记
老家在一个偏僻的乡下,教育水平落后,交通不便。脱离外界快速发展的经济的好处就是青山依旧环绕,绿水依旧清澈,山坡上依旧开放着各色花朵儿。花儿盛开的时节美好得就像一首诗,盛开在童年的每一个春天。我们在黄土地上跳房子(儿时一种游戏的名字),我们占据了整个池塘充当游泳池,连田间草地都是我们孩子们的游乐场,我们在里面尽情玩耍。
小时候,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跟着邻家大姐姐去放牛——看着牛吃草反刍,觉得牛吃的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食物,可是当大姐姐摘果子给我吃,酸酸甜甜的味道占据了我的整颗心,我便四处寻找果子去了。作为一枚吃货的我,长大的路途中吃过很多美食,却依然惦记着故乡野果子的味道,那么酸又那么甜。小时候,天真无邪,难过就哭,开心就笑,一群孩子在一块儿就是最大的欢乐。后来父母去外地打工,而我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上学的年纪,父母便带着我走出了那被一座座大山环绕着的故乡。 年少的记忆如贝壳般,在脑海的沙滩上放置着,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经阳光的照射,贝壳反射出耀眼的光芒,然后我就在那片金光中沦陷……好怕慢慢流逝那份思念。当想起故乡的时候,往事如电影一样放映,那时的小小淘气,那时的欢声笑语,一直都放在心的最深处。无论多么拥挤,都舍不得腾空存放着记忆的房间。因为怕遗失了,就再也找不回过往。因为当初的快乐抑或悲伤,都是人生的足迹。思念如酒,愈久愈醇,历久弥香。童年那段时间,我们彼此陪伴。如今,我们收藏那段流年。
前段时间,我偶尔看到《开讲啦》,那期刚好是2016年春节期间推出特别策划“记住乡愁,一路向前”的第三期,演讲嘉宾是中国第四代电影导演领军人物谢飞。谢飞从自己的父亲,“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留下的115封家书讲起,通过家书背后的故事与我们分享了自己的乡情与家风,启发现场的青年观众如何读懂父母与乡愁。
演讲结束,我在思索着里面出现的一句话:家书是承载乡情乡愁的好载体。记得母亲跟我说过,她年轻时外出打工,外公和她都是通过写信联系,字里行间满含着满满的关切与爱。后来由于家庭纠纷,外公饮下一瓶农药,就这样匆匆与这个世界告别。留下的书信本是外公给与母亲珍贵的遗产,后随着搬家,母亲竟将它们遗失。母亲在讲述时,我听得出,语气中的忏悔以及对外公的思念之情。母亲告诉我,外公写的毛笔字很漂亮,过年的时候,村民们都来找外公写春联,可惜,我对外公没有了印象,甚至连模样都忘记了。以前的人们,用书信寄托乡愁与思念,当下的我们,却只会在朋友圈和空间里晒图,晒自拍图和风景图,只想获得点赞和好评。身在故乡,那颗心呢?在外面飘零着。
长大后,放假的时候也会随着爸爸或者小姑去故乡看一看。只是,故乡已不是当年的故乡。村子里的人迫于生计都从故乡前往城镇了,村子里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子们。流经村子的那条小溪里的水似乎变少了,而溪水依旧清澈见底。溪边,老人们还在用着棒槌打衣服,轻轻地呼唤声我的乳名,把我的记忆一下拉扯到了童年。大年初一去村子里拜年时,她们总是给很多的吃的给我,我摆手不要,她们就随手抓起一大把的糖塞进我的口袋。当村子里有人结婚时,村子里的人都会去帮忙,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和和睦睦,很幸福。如今,都没有这样的场景了。过年,有些人都不会回老家,结婚,都到饭店里面办酒席。我们,在成长的路途中,遗失了什么?
上了年纪的人对故乡的怀念最有味道,总感觉那才是肺腑之言,那是经历岁月的磨练后遗留下的,那是一片真情。都说落叶归根,或许只有人将老之,人生的旅程即将结束之时,那种感情才表现得特别强烈。有台湾老兵作证——去了台湾的老兵,由于海峡两崖的分离而长期有家不能归,骨肉难相聚的心路历程是备受煎熬的。可我觉得,无论人脱离了故乡之后在什么环境下成长,都不能忘记最初生我们养我们的故乡,因为那里是我们的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