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乡山西吕梁岚县的版图上,王狮粮站如同一颗镶嵌在王狮村南坪之上的历史明珠,静静地诉说着过往与变迁。它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那是我们国家发展亟需粮食支撑的年代,王狮粮站应运而生,它不仅承载着国家的战略需求,更见证了这片黄土地上农民们为国家付出的辛勤与汗水的历史过程。
在那个全民建设新中国的火红年代,交公粮是国家交给千千万万农民的任务和使命。那个年代的故乡岚县王狮乡下辖的各个村庄,大多都没有公路,交通甚是不便,通往王狮粮站的道路全是坑洼不平的土路,农民们大多是靠着人力拉着平车,富裕点家庭赶着牛车、或驴车、或马车,村庄路远的天不亮就得动身,经过数个小时的路程,艰难地将一袋袋粮食浩浩荡荡地运送到王狮粮站大门前等待验收、过磅。
王狮粮站院内,热闹非凡,人声鼎沸,一排高大坚固的粮仓甚是壮观,地面硬化的平整而坚实,仿佛能承载起所有的粮食与期待。粮食助征员们一手端着茶杯,一手持着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检测着每一粒粮食的水分,确保入库的粮食干燥而优质。随着扇车的转动,风带走了多余的干瘪粮食和水分,留下的过磅入库。运气好的农民折腾一趟就完事了,运气不好的验收不合格,还要把粮食拉回去接着晾晒,直到达到标准了再送来。当时我虽小但已有记忆,很多家庭公粮上交后,剩下的粮食不够一家老少一年吃。面朝黄土背朝天,农民们在地头辛苦劳作一年,最终却有一半日子吃不饱,想想都是泪。
我老家就在王狮村南坪之上,离王狮粮站很近,几乎是一墙之隔的距离。王狮粮站不仅是国家经济发展阶段的缩影,更是我们童年记忆中最热闹、最有趣的场所。每当到了家家户户交公粮的季节,我们小伙伴们便会在王狮粮站周围嬉戏玩耍,看着大人们忙碌的身影,听着粮食入仓时发出的沙沙声,心中充满了对这片黄土地的无限热爱与敬畏。那时的我们,根本不懂“粒粒皆辛苦”的深意,但那份对丰收的喜悦和对生活的热爱,却已深深烙印在心底。
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2006年,随着国家农村农业政策的重大调整,农业税的取消,王狮粮站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喧嚣。粮仓空了,人员散了,只留下一两个看门人守护着这里曾经的辉煌。王狮粮站,仿佛一夜之间被时间遗忘,变得沉寂而荒凉,成为了一段历史的见证者。
2019年,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和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回归,王狮粮站迎来了新的转机,开始由私人承租粗粮加工,机器的隆隆声再次响起,虽然带着些许的嘈杂(影响南坪十几户人家的休息),但却为这片沉睡多年的黄土地多少带来了点生机与活力。
回望过去,那些去粮站交公粮的日子,是农民们对国家最质朴的奉献。他们用汗水浇灌土地,用双手创造财富,每一粒粮食都凝聚着他们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与坚持。如今,当那些曾经年轻力壮的农民已步入晚年,他们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感慨万千。历史不应该被遗忘,曾经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默默付出的千千万万农民更不应该被遗忘。从一定程度意义上说,没有千千万万农民当年的付出给我们今天打下的扎实基础,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农民群体值得全社会尊重和感谢,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我们国家更应该关注关怀农民群体的利益和发展。
王狮粮站,这座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建筑,它见证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也见证了农民从交公粮到享受国家惠农政策的变迁。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几代人情感的寄托。在这片黄土地上,每一粒粮食都讲述着一个关于付出与收获的故事,提醒着我们不忘初心,要珍惜当下美好生活。
岁月悠悠,故乡岚县王狮粮站的记忆,如同一部厚重的史诗,记录着这片黄土地上人们的悲欢离合,也激励着后来者继续前行,在时代浪潮中书写新的荣光。
2024.12.26
今思雨,太原
作者简介:牛国君:笔名今思雨,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原籍山西岚县王狮村,现居太原。
作品有:吕梁革命老区共同致富题材小说《情暖吕梁山》,诗集《爱在路上》;散文集《人生滋味千千结》;农村爱情小说《村夜风声》;校园言情小说《邪恶爱上幸福》;历史言情小说《秦绝桃花源》;忠义武侠小说《忠烈苍颜绝》;长篇抗战小说《风云黄土魂》;中篇职场情感小说《拼居日记》;农村改革小说《岚河圆梦》;都市言情小说《爱战情城》(已出版);亲情类长篇小说《母性岸上》(已出版);创办电子期刊《想象写作文学之苑》12期,多次被评为“特优”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