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曹操见了衣带诏,与众谋士商议,欲废却献帝,更择有德者立之。程昱谏曰:“明公所以能威震四方,号令天下者,以奉汉家名号故也,今诸侯未平,遽行废立之事,必起兵端矣。”操乃止。只将董承等五人,并其全家老小,押送各门处斩。死者共七百余人。城中官民见者,无不下泪。
程昱说的对,曹操如果废汉献帝,另立新君,必然会增加很多敌人。前面有董卓废帝的教训,所以曹操一听就明白其中的利弊利害关系,所以就打消了废帝想法。
五人的全家老小700多人,平均每家140人左右,可能是灭九族了,才可能有这么多人。哎,这种灭门灭族之祸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根源在汉献帝的错误,然后是董承的错误。汉献帝可能想复制杀董卓的成功经验,愚蠢错误下诏,董承错误地执行,然后败露,彻底失败,被一网打尽。
操谕监宫官曰:“今后但有外戚宗族,不奉吾旨,辄入宫门者,斩,守御不严,与同罪。”又拨心腹人三千充御林军,令曹洪统领,以为防察。
曹操对反对他的人心狠手辣,斩草除根,又杀了董贵妃,不留后患。
衣带诏事件后汉献帝实际上被限制了行动自由,被软禁了。
操谓程昱曰:“今董承等虽诛,尚有马腾、刘备,亦在此数,不可不除。”昱曰:“马腾屯军西凉,未可轻取;但当以书慰劳,勿使生疑,诱入京师,图之可也。刘备现在徐州,分布掎角之势,亦不可轻敌。况今袁绍屯兵官渡,常有图许都之心。若我一旦东征,刘备势必求救于绍。绍乘虚来袭,何以当之?”操曰:“非也。备乃人杰也,今若不击,待其羽翼既成。急难图矣。袁绍虽强,事多怀疑不决,何足忧乎!”正议间,郭嘉自外而入。操问曰:“吾欲东征刘备,奈有袁绍之忧,如何?”嘉曰:“绍性迟而多疑,其谋士各相妒忌,不足忧也。刘备新整军兵,众心未服,丞相引兵东征,一战可定矣。”操大喜曰:“正合吾意。”遂起二十万大军,分兵五路下徐州。细作探知,报入徐州。
曹操应当先灭刘备,对刘备斩草除根,才能不留后患,才是智慧的,可惜曹操灭刘备多次半途而废。而袁绍成不了大事,不担心他做大做强。
军师谋士的意见不一致时,只能靠主帅分辨决断意见建议的智蠢及上中下。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很高明的军师谋士也会犯错,只是犯错的多少而已。曹操基本一点就透,有很强的分辨能力,能做到从善从智如流,而袁绍吕布等人不具备分辨别人意见建议的智蠢及上中下的能力,经常是从愚从蠢如流。所以曹操能充分发挥利用高人军师智囊团的智慧智谋,而袁绍吕布等有高人智囊团也不能利用。
丰曰:“今曹操东征刘玄德,许昌空虚,若以义兵乘虚而入,上可以保天子,下可以救万民。此不易得之机会也,惟明公裁之。”绍曰:“吾亦知此最好,奈我心中恍惚,恐有不利。”丰曰:“何恍惚之有?”绍曰:“五子中惟此子生得最异,倘有疏虞,吾命休矣。”遂决意不肯发兵,乃谓孙乾曰:“汝回见玄德,可言其故。倘有不如意,可来相投,吾自有相助之处。”田丰以杖击地曰:“遭此难遇之时,乃以婴儿之病,失此机会!大事去矣,可痛惜哉!”跌足长叹而出。
曹操大军来攻打刘备,刘备为什么没有找陈登商议寻求破曹之智谋?而是与孙乾商议。
田丰看到了趁虚攻打曹操老巢许都的大好机会,袁绍却以儿子生病为由拒绝。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袁绍缺乏雄才大略,说明袁绍的短视,说明袁绍缺乏政治军事智慧谋略。田丰是一流的军师谋士,他为什么不离开袁绍这种昏主,另寻明主?最后被袁绍杀死,很可悲。说明贤人择明主而侍的极端重要性,绝不能侍非明主/昏主/恶主/坏主,否则可能付出家破人亡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