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层面上,技术娴熟同时还有突破;内容层面上,有情怀还有灵魂;最后,能激发我内心最隐秘的欲望。
——多说两句吧大家来「知乎」不就是为了交流和沟通的嘛——
有人在评论里提到「电影是大众艺术,不是精英文化」——我的观点:电影是大众娱乐,同时也是通俗艺术,也是精英文化,大家各取所需而已。
我为什么上来就先说「制作层面」?这就是电影作为大众娱乐的基础。制作技术不仅仅只是那些大机器,编剧和导演技巧,尤其是类型片的编剧和导演技巧,更是非常重要的技术因素之一。
「如何娱乐观众?」其实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和复杂的问题,它需要有多年的市场体验和传承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体系。而中国电影,甚至整个中国娱乐界,都还没来得及摸索出属于中国市场的最基本规律呢。
先满足了基本观众的娱乐需求,然后我们再来讨论「内容层面」。但是现在大多数中国观众好像就满足于基本的娱乐和感官需求了。我们可以说观众的需求要满足要考虑,但不能就此把「电影」的标准就给定到这里了。「电影」是什么?「好电影」是什么?这些问题早有答案,不能眼界就只盯着这两年的中国电影和票房数字。
当一部花了很多钱制作出来的电影,满足了大多数观众的娱乐需求后(你要说大家是来看热闹的也对),我们就要照顾到观众中另外一些有更多需求的群体了。于是我们就要讨论一下「内容层面」是否有情怀,如果再高级一点,就是灵魂的问题了。
总有一些观众,他们对娱乐的需求会相对较为复杂和多层次。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娱乐,肯定是想极可能多地满足观众的需求。那么,当电影完成了简单的娱乐需求之后,作为一种相对复杂的艺术形式,它就可以承载更多的,属于艺术层面的功能了。
大多数观众可能都会有过看一部电影之后获得强烈情感共鸣的体验,这种强烈的情感共鸣就很难用最基础的娱乐方式来达到了,它必须要能有「情怀」或「灵魂」,或者随便什么说法,总之它要能完成移情,并和你的内心体验获得最大限度的共鸣,从而让你体验到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情感体验。
这个层面仍然还可以算做技术层面。电影作为一种成熟的艺术产品,如何在限定条件下让观众最大限度地获得情感冲击和共鸣,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只要通过特定条件下的学习和实践,具有艺术天份的少数人,是可以熟练掌握和运用的。
一般能做到这个地步,就可以算是「好电影」了。例如,《肖申克的救赎》电影观众都基本公认是好电影,《冲出宁静号》在特定群体里也是公认的好电影,《僵尸世界大战》在类型片爱好者中也会被认为是好电影。总之,只要能超越电影观众的基本娱乐需求,展示出电影特定魅力,都有机会进入好电影的行列。
关于「内心隐秘欲望」,想拿东尼大木做例子的同学都可以出去了。
「欲望」这个词是中性的,它不好也不坏,它是你内心世界(即使你可能没意识到但它一定存在)在外部世界的投射,但它超越了普通的感官娱乐需求,以及通过后天教育得到的艺术需求,所以如果一部电影能够打动或激发某人内心欲望,这部电影一般都会是艺术精品或影史经典了。
但是没法和陌生人聊「欲望」这种话题。它太私密了,就如同你看某部电影被感动到流泪,但你不会想和谁去讨论这种感受,因为那种感受几乎是无法交流的——如果你能找到和你交流这种层面话题的人,女的你就娶了,男的你就嫁了,同性就只好斩鸡烧黄纸结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