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老年读书,如旱苗已枯槁而汲井灌溉,虽勤无益。——曾国藩
读书要趁早,不然等老的时候再去读就没有多大意义了。曾国藩的这句话并不是说老年人就不必读了,他所说的“读书”,是指学一门技术,精通某一领域,在人生宝贵的年轻时光里,勤奋用功,将来必能有一番作为。
我觉得说的很对,年轻人的记忆力、精力等方面都处于巅峰状态,可以更好、更快地学习文化知识或相关技能。在某一领域深耕的时间越早,后期积累的经验就越丰厚,能力越大。
其实,现在我自己就有点后悔。后悔在学生阶段,没有好好认真学习,总觉得上学时一件痛苦的事,巴不得赶紧长大,就不用学习了。
踏入社会后,才明白过来。社会这个平台,除了个别因素以外,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生存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样的工作,你比别人能力更强,技能更专精,这就是你最大的优势。
年轻的时候,打好文化知识方面的基础,一步一个脚印,路就会越走越宽,选择面也会比别人更宽一点。
现在自己想通了,于是空闲时间都用来提升自己,只是,感觉自己的学习能力已大不如以前。
以前,背书很快就背下来,记得东西也很容易,现在明显感觉记性变差,记得东西也很费劲,心里总会想着其他杂事。有时候,学习的时候很容易思想走火,控制不住想起还有别的琐碎事要做。
其次,时间不够用了。在学生阶段,每天都有大量的时间可以学习,踏入社会以后,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上班。下班以后,柴米油盐,生活琐碎之事,也要去做,这又花掉了一部分时间,剩下的时间,就不是很多了。
不得已,所以有时候还要见缝插针,利用琐碎时间提升自己。
持续性的学习,打造自身竞争力,提高在社会中的生存能力,这是主要目的。
现在社会,竞争力很大,各行各业人才辈出,如果自身能力偏弱,只能看着别人吃肉,自己喝汤,或许连汤都喝不到。
有人天生聪明,有人家庭背景强大,有人人脉关系广泛,这些特点不是说每个人都具备的,从这点来说,是不公平的。但是,最公平的却是老天给予每个人的时间是一样多的。同样的24个小时,如何利用,如何规划,这个就完全在于自己了,而这点,也是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关键点。
业余时间的利用,是性价比最高的一件事。倒不是说业余时间不能娱乐、不能聚会等等,而是在处理完必要的事情之后,多用来做可以提升自己能力的事。
茶余饭后,可以少看点电视,少玩一会手机,少做一些可做可不做的事,时间便有了。把这时间用来读读书,学习一门技能等等,都是可以的。
很多人一想到要去学习,便会说自己做不到,静不下心来,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当然,一些外在因素肯定是存在的,但完全可以灵活的去处理。
时间不够?可以适当减少学习的时间,哪怕一天就学丁点的文化、技能或其他,那也是好的。每个人的时间安排不一样,所以留给学习的时间也会不同,循序渐进,一天学一点东西,时间长了,收货也会变得很多。
精力不够?别人一个月可以学会的技能,你可以花两个月、三个月,甚至多一点的时间去完成它。不怕做的慢,就怕不去做。
能力不够?谁也不是天生就会的,人一出生,说话、走路不也要一点点去学吗?掌握不住困难的东西,那学点简单的东西总可以吧,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一天两天是看不出有什么变化,但随着时间的累积,知识的复利效应也会愈加明显。持续性的学习,是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更是提高我们生存能力、应对复杂多变社会环境的重要保障。
从现在起,每天学一点东西,慢慢的,生活会变得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