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向我表达过,他们不想恋爱了,只想相亲个合适的结婚算了。
等等,这是为什么呀?
作为一个单身大龄女青年,我见过的相亲局面也不算少。
从大学没毕业,就听闻其他家有个风华正茂小伙子家底殷实,父母亲禁不住三姑六婆地劝说这样潜力股不好找为伊始,我也开始踏入或正式或不正视的相亲之旅。
我是喜欢研究人的,我认为人心能开花,也能结果,也能把所有的灿烂一股脑扼杀。
这种从捉不透的东西里寻找规律的感觉,如果有所突破。会显得我智商特别高。
但是人被裹挟久了,这种乐趣很容易被暗淡下来。
当探究变成了有规律有组织有规模的见面,安排,总结,和报告。这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这种情绪爆发在2018年的上半年。大多数中国父母认为感情的事可以用找工作那套来解决,逼着你多尝试多尝试才多有更多机会。
典型的战术勤奋来掩盖战略懒惰!
找工作其实就是资源匹配,你经历过的事取得过的成就基本是可以被数字化。只要能量化的指标,判定合适不一定容易,但是判断你优良中差还是较容易的。
恋爱则不然。
大部分你真正关注的点是不能量化的。好比香味,那真是各花入各眼。在销售香水的时候,文科生的优势远远大过理科生,因为口若悬河妙嘴生花的他们可以为你弹指间描绘出一个天下。
虽然说起择偶要求,异性恋的择偶要求简直是出奇的一致。
女生希望有房有车,一掷千金,身长八尺体态健硕。但是真正的关爱和体贴滋润你内心时候,自己打自己脸时候比谁都有更勇敢。
男生要求也多半是,长相中上,体态曼妙,年纪尙小,性格温和。
敢问,除了年纪财产和身高体重,还有哪个是可以量化的标准?
许多人言当下人功利,在我看来这仅仅是表面文章,既然大多数长辈提出要求却不管解决,那我就用可以量化标准直接扼杀你,让你见识不是我不愿意,是你无能。
我对人心一直抱有善意的人,所有肉长的人心总是能被春风感化,只是要看这春风吹来的时机,吹来的角度是否合适。
到底如何是恋爱较为科学的打开方式? 新冠病毒的传播为我开启了思维大门。
接触:不要一对一的接触。为了增加匹配概率,一定要一波一波地见。 10个人以上的见面最好,4个小时以上的谈话尤佳。充分为暧昧的氤氲留足时间。在相对封闭不被打扰的空间里,保证接触的有效性。参与人员不会被其他事情中途离场。
话题:第一次接触最好以谈话活动为主,并且涉及到个人信息的谈话。如今人大部分时间都给了工作,而类似我的索性选择爱好作为工作内容。工作这个话题看起来客观,其实极大的可以反映个人生活习性和处世风格。这么长期与工作为伴,不是你改变工作,就是工作改变了你。
接触时间:碎片化对于系统掌握技能不是一个好的建议,但是对于人员接触是个高效又愉悦的方式。前3次的接触中,都采取2小时以内的接触方式较为理想。可以约一次咖啡,可以约一次逛超市,可以约一次下午茶,都是在2小时内可以解决的情况。腾地出时间,也不怕话题暗淡的尴尬,双方都可以保持新鲜有趣。并且,邀请对方也看起来随性不刻意。“我刚好要出去,想找人陪”显得自己做出邀请只是BY THE WAY。过招就是要进可攻退可守嘛。
这点很类似营销里面的常规营销方式,短信通知和EDM看起来都那么古老和低效,但是只要细水长流路远情长,墨菲定律在那横着呢。
谈恋爱这么美好,咱中华老祖宗留下的那么悠久深远的文明,怎么能被这些个无理取闹冷些无情的相亲机构给剥夺了乐趣呢?
谈恋爱这么有趣,这些个时代的弄潮儿们,玩转互联网工具于股掌之间的新新人类,你们不想用新的想法赋予它新的乐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