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活着,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不会完美的无可挑剔,也正因为这些不完美,才会有一个个不同的个体,人才会有趣。当然,我不否认社会有一个主流的倾向,这波人小异大同,在时代的洪流中来去自如,应付的行云流水,但有一波人永远那么的清新脱俗,与这潮流格格不入。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我恰好属于后者,来不了虚伪,更不会事故,唯有一颗以心换心的真诚!
真诚,是我做人的底线。至亲之人无数次的劝诫我学会圆滑,甚至在今天告诉我利用女性的优势去利用他人达到目的,这让我很愤怒,也很震惊,利用他人是我万万不会做的。我觉得人无论何时都应该守住底线,我想要的东西我会凭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去得到,而不是用下作的手段,不然我良心会不安, 人生也不会享受到拥有的快乐!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烟火,没必要每个人都活成某人期待的模样,给了她生命就让她自己成长,顺遂也好,挫折也罢,都需要自己经历,旁人代替不了,道理每个人都懂,可过不好这一生的大有人在,为什么?这就是人生,别人差不了手,不了解这点,还一脸的武断,强行插手,只能是伤己伤人。所以不要再插上别人的人生,哪怕你是父母!
打着为我好的旗号,无视我的心中所求,强加给我你所想给我的东西,拒绝就是不尊重你,这种强盗逻辑还会伤害到多少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不管合不合适,幸不幸福,赶紧结婚,不结婚你就是罪人,西瓜的,我不结婚碍着谁了?不结婚,我连人都不配当吗?
所以,请不要再拿那些传统观念来逼我们,我们不结婚既不犯法也不害人,请给我们一条生路!
最后,听听陈铭老师的教育观,希望从中吸取到精华——
我发现家庭教育的本质,好像就是人生观的复刻!当湉湉姐说“我就是一个特别情绪化的人”最打动我。其实我一直不了解,我听到湉湉姐刚才那句话她说,“因为我从小,我妈就打我。我妈妈的口头禅是:我拿刀飞死你”。我当时全身寒毛一竖。果然,我就听到湉湉姐说,如果她生一个女儿,不能打她该怎么办呢?!这是个笑点,细想下,细思极恐......这就是家庭教育啊!人生观的复刻,我们在这个轮回之中,能解脱吗?你想,我觉得该对的事情我该不该告诉我女儿?我们都打了100多场《奇葩说》,辩论了那么多针锋相对的观点,背后的理由哪有一个站不住脚的?我想,我女儿长大了问我,“爸,我到学校被欺负到底是应该打回去,还是告诉老师?”我女儿小时候问我,“我长大了,我遇到人生之爱要不要离婚”。我可能有一个我坚信的,但是我该告诉她吗?我要是告诉她了,万一我信的那个是错的呢?我不告诉她,那我又告诉她什么呢?我信的我都不告诉她,难道我告诉她我不信的吗?有一个悲剧性的根源在,有一种极强的无力感和无奈在。这就是所有家庭教育中,最困惑我的问题。然后我在那里找到答案的呢,以上这是我在琢磨这个辩题的时候,开的一个奇妙的脑洞。
传统教育的基本理念,基本上是刚才对面所说的全部——雕刻模式,父母信的,仁、智、礼、义、信、儒道释,“传给孩子,你要学,你要按这么做。”教育的客体是孩子。近代教育和现代化教育的标志,或者说教育的前现代性,跟现代性的分野在那里?在于教育的客体变了——从孩子变成了环境!我们急切教育的目标对象不是孩子了,是环境。我们不是在雕刻,我们真的变成了园丁.我们的关注不是在于这束花,我们关注的重点放在了,空气、土壤、养料、水分。我们尽可能营造环境,让孩子在其中自有生长。我们在教育上,第一次让可能性成为了常态。这是教育最美的地方!对方说的那个一键定制的本质是,这种雕刻式的教育观借助了科技外衣的极致化体现。我们前现代用了那么多年传统的教育模式,用了一两千年,都是在雕刻一个孩子,雕刻成教育者想让他成为的那个样子。你用了一个科技的外衣,拍一个键,孩子啪就真的全成了那个样子,这就是机制化的这个速度和时间。但是教育理念不是这样的!教育的死敌就是定制!不要说完美人生,你管你是100%完美,90%完美,50%完美,还是0%的完美。不管你的人生的目标模版是什么样,但凡做父母的抱着一颗定制的心,初衷就错了!第一步就迈错了!所以你们刚才争了那么多完美,这其实不是这个辩题的关键,这个辩题的关键是我们做父母的,要用一个按键的方式去定制一个孩子,无所谓ta是什么样的一生。要去定制吗?不要!我们这个时代的文明,能够给与孩子最好的事情,就是给ta一方花园,给ta养料空间,让ta自有开放!你枝繁叶茂,你一枝独秀,你孤芳自赏,我都为你鼓掌!我们不管你是红的花,还是绿的花,我们不管你开出来是什么样子的颜色和色彩,我都为你开心。只要在道德法律,公序良俗的基本人类框架之中,我都为你开心!这才是现代性模式下的教育本质!所以这不是一个按不按键的问题,这是两种教育理念的博弈!我只希望大家,如果因为你们年轻,但你们一定有一年会为人父母。如果你们为人父母,请在脑海中把对孩子教育的时候,把定制这个词删掉。请记住,教育的客体,教育这个词的宾语不是孩子,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