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六十一
原文
江宁方伯永公之子明新,字竹岩,性耽风雅。其弟亮,字铁崖,亦聪颖。在江宁时,与余交好,选胜征歌,时时不绝。后永公内用。竹岩留别诗云:“春风几度坐琼筵,玉屑霏霏细雨天。盛会忽然成往事,别情无那到尊前。挂帆江上三秋雨,写恨银灯五色笺。此后梦魂来不易,琴声重听是何年?”铁崖云:“雁唳空天气泬寥,骊歌未唱已魂消。两年师弟情何重,一别关山路正遥。海上瑶琴惊忽断,岩前丛桂怅难招。离怀此际凭谁说,只可长亭折柳条尸其师严翼祖孝廉,亦留别四首,末云:“子云笔札君卿舌,到处听人说感恩。”铁崖《游河房》云:“水深不觉渔舟过,橹动先看月影摇。”
译注
江苏巡抚永德的儿子明新,字竹岩,性情淡雅举止端庄。他的弟弟名亮,字铁崖,也聪慧伶俐。在江宁时与我相交很好。游览名胜征招歌伎,常常不断。后来永公被调任京官。竹岩留别诗云:“春风几度坐琼筵,玉屑霏霏细雨天。盛会忽然成往事,别情无那到尊前。挂帆江上三秋雨,写恨银灯五色笺。此后梦魂来不易,琴声重听是何年?”意思:春风得意几度坐享美宴,吟诗诵词在细雨霏霏的天气里。兴盛的聚会忽然将成为往事,离别之情无奈来到面前。挂帆离去的心情像遇上三秋冷雨,银色的灯光照着五色的信笺写下离别之恨。从此以后梦里相见也来之不易,重新听到你的琴声会是哪一年?铁崖云:“雁唳空天气泬寥,骊歌未唱已魂消。两年师弟情何重,一别关山路正遥。海上瑶琴惊忽断,岩前丛桂怅难招。离怀此际凭谁说,只可长亭折柳条!”意思:大雁在天空凄厉的叫声让人寂寥孤独,离别的歌未开口唱已经魂魄离散。两年师兄弟的情谊何等沉重,从此一别关山之路把我们遥远地隔开。惊叹海上优美的琴声忽然断掉了,怅恨岩石前面的丛桂难以招拢。离别之情此时跟谁诉说,只有在送别的长亭边折弄柳条依依不舍。他的老师严翼祖孝廉,也有留别诗四首,末句是:“子云笔札君卿舌,到处听人说感恩。”意思:谷子云的文章,楼君卿的唇舌,到处听见人们在赞颂你。铁崖《游河房》云:“水深不觉渔舟过,橹动先看月影摇。”意思:水深得感觉不出渔舟驶过,摇橹动没动先看看水中月影晃动没有。
江苏历任巡抚
土国宾(1645年—1647年)
周伯达(1647年—1648年)
土国宾(1648年—1651年)
周国佐(1651年—1654年)
张中元(1654年—1659年)
蒋国柱(1659年)
朱国治(1660年—1661年)
韩世琦(1661年—1669年)
玛祜(1669年—1676年)
慕天颜(1676年—1681年)
余国柱(1681年—1684年)
王新命(1684年)
汤斌(1684年—1686年)
赵士麟(1686年—1687年)
田雯(1687年—1688年)
洪之杰(1688年—1690年)
郑端(1690年—1692年)
宋荦(1692年—1705年)
于准(1705年—1709年)
张伯行(1709年—1715年)
吴存礼(1715年—1723年)
何天培(1723年—1725年)
张楷(1725年—1726年)
陈时夏(1726年—1728年)
张坦麟(1728年)
尹继善(1728年—1729年)
王玑(1729年)
彭维新(1729年—1731年)
王国栋(1731年)
乔世臣(1731年—1733年)
高其倬(1733年—1736年)
邵基(1736年—1737年)
杨永斌(1737年—1738年)
许容(1738年—1739年)
张渠(1739年—1740年)
徐士林(1740年—1741年)
陈大受(1741年—1746年)
安宁(1746年—1748年)
鄂昌(1748年)
雅尔哈善(1748年—1750年)
王师(1750年—1751年)
庄有恭(1751年—1756年)
爱必达(1756年—1757年)
陈宏谋(1757年)
托恩多(1757年—1758年)
庄有恭(1758年)
陈宏谋(1758年—1762年)
庄有恭(1762年—1765年)
明德(1765年—1768年)
彰宝(1768年—1769年)
明德(1769年)
永德(1769年—1770年)
萨载(1770年—1776年)
杨魁(1776年—1780年)
吴坛(1780年)
闵鹗元(1780年—1790年)
福嵩(1790年)
长麟(1790年—1792年)
奇丰额(1792年—1795年)
费淳(1795年—1797年)
康基田(1797年)
费淳(1797年—1799年)
宜兴(1799年) [2]
岳起(1799年—1803年)
汪志伊(1803年—1806年)
汪日章(1806年—1809年)
蒋攸铦(1809年)
章煦(1809年—1812年)
朱理(1812年—1814年)
张师诚(1814年—1816年)
胡克家(1816年)
李尧栋(1816年)
陈桂生(1816年—1820年)
魏元煜(1820年—1822年)
韩文绮(1822年—1824年)
张师诚(1824年—1825年)
陶澍(1825年—1830年)
卢坤(1830年)
程祖洛(1830年—1832年)
林则徐(1832年—年)
陈銮(1837年—年)
裕谦(1839年—1841年)
梁章钜(1841年)
程矞采(1841年—1842年)
孙善宝(1842年—1845年)
李星沅(1845年—1846年)
陆建瀛(1846年—1849年)
傅绳勋(1849年—1851年)
杨文定(1851年—1853年)
许乃钊(1853年—1854年)
吉尔杭阿(1854年—1856年)
赵德辙(1856年—1858年)
徐有壬(1858年—1860年)
薛焕(1860年—1862年)
李鸿章(1862年—1867年)
郭柏荫(1867年)
李瀚章(1867年)
丁日昌(1867年—1870年)
张之万(1870年—1871年)
何璟(1871年—1873年)
张树声(1873年—1874年)
吴元炳(1874年—1881年)
黎培敬(1881年)
卫荣光(1881年—1886年)
嵩骏(1886年—1888年)
刚毅(1888年—1892年)
奎俊(1892年—1895年)
赵舒翘(1895年—1897年)
奎俊(1897年—1898年)
德寿(1898年—1899年)
鹿传霖(1899年—1900年)
松寿(1900年—1901年)
聂缉规(1901年)
恩寿(1901年—1904年)
端方(1904年)
陆元鼎(1904年—1906年)
陈夔龙(1906年—1907年)
张曾扬(1907年)
陈启泰(1907年—1909年)
瑞澂(1909年)
宝棻(1909年—1910年)
程德全(1910年—1911年
子云笔札君卿舌,历史典故。《汉书·游侠传·楼护传》:“(楼护)与谷永俱为五侯上客,长安号曰‘谷子云笔札,楼君卿唇舌’。”汉·谷永,字子云,长安人,博通经典,善作公文书信(笔札),官至大司农。后用为咏善为书札之典。唐·李瀚《蒙求》诗:“谷永笔札,顾恺丹青。”《汉书·游侠传·楼护》:“楼护字君卿 ……为人短小精辩,论议常依名节,听之者皆竦。与谷永俱为五侯上客,长安号曰‘谷子云笔札,楼君卿脣舌。’”后因用为善于辞令之典。宋吕本中《紫微诗话》:“﹝范元实﹞尝有诗云:‘夷甫雌黄须倚阁,君卿唇舌要施行。’”明顾大典《青衫记·元白揣摩》:“草屈子云《玄》,谈卷君卿舌。”清吴伟业《楚两生行》:“一生拄颊高谈妙,君卿唇舌淳于笑。”唇,一本作“喉”。后世常用“子云君卿”来说明某人能写善辩,并受到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