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都与食物扯上关系,按我家乡的习俗就有:三月三乌藤糍、端午粽子、中秋月饼、冬至汤圆、新年发糕、煎堆……或许以前物质生活贫乏,过节就为了找个借口大吃一顿,享享口福吧。
家乡的端午粽子,口味品种多样:咸粽子用纯糯米或糯米混合了花生或绿豆来裹,馅料有五花腩肉、腊肉、香肠、虾米、香菇和咸蛋黄等。除了这些馅料,正宗的台山肉粽子最大特色是用到必不可少的红榄。红榄是一种中草药(学名“红丝线”),有清肺止咳、散瘀止血的作用。红榄的叶子切到细碎先和五花肉腌在一起,煮熟后能减轻肥肉的油和糯米的腻。台山肉粽子不是裹成扁平的四角长方形,而是把另一边的的两个角扭转过来,这样粽子的中间就有更大空间能放更多的馅料,因此台山肉棕也叫扭角棕。
经过五六个小时的蒸煮,五花肉的肥肉都被烝融化了,油深入到米里面去,肉粽子吃起来特别咸香肥美。红榄熟后会变成漂亮的红色,点缀着粽子的中心。丰富的馅料让口感滋味回味无穷,加上粽叶的清香,红榄的特别香味,台山肉粽子色香味都让人难忘。
甜粽子则是红豆沙馅,香甜软糯,是另一番滋味。还有碱水粽子,糯米先泡碱水,蒸熟后粽身色泽金黄晶亮,因为中间插了苏木(也是中药材)透着一抹玫瑰红,有股特殊的清香,吃起来爽口柔韧,醮蜂蜜、白沙糖或姜味红糖糖浆都可口。
做粽子要做很多准备功夫:撕水草(用来困扎粽子)、拣米、浸米、洗粽叶、切馅料、煮红豆沙等。其他工序都复杂需要技巧小孩子帮不上忙,小孩能帮得上忙的是拣米。田里种出来的糯米一般都混有粘米,混了粘米的粽子在口感和视觉上都打折扣,所以需要把粘米挑拣出来。临近端午节的那段日子,小孩一有空闲就被大人“逮住”拣米。一只大铝盘,装满米,先堆成一堆,扒拉一些出来,把粘米挑拣出来放一边,干净的糯米放另一边。当米由一堆变成三堆到最后变成两堆,就挑拣完了。包几十上百只的粽子的米都要这样一粒一粒挑拣完,有时会拣到头晕眼花。裹完后的粽子需要连续蒸煮几个小时才可大功告成,大人忙着制作粽子,小孩子在一旁耐心等侯,兴奋喜悦。漫长的等待后,小孩子拿到一只熟粽子,满心欢喜,宝贝似的挂在胸前的扭扣上,舍不得一下子吃掉。
移民美国读大学时,一次回家过周末,适逢端午节,我于是带了几只粽子回学校。室友是非洲裔美国人,正选修中文与亚洲文化,我把其中一只粽子送给她尝尝,心想让她见识见识我们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除了有dumpling,饺子外,我们还有这种wrapping dumpling,粽子。室友解开包粽子的粽叶,在粽子角咬了一小口,尝了尝,面有难色、免为其难地咽下,抛下一句“no any flavor〔毫无滋味〕”,就把粽子晾在一边。无论我怎样解释“好馅在里头”,她都固执地摆手摇头,再也不肯尝多一口。我眼睁睁看着室友把那只肉粽子扔进垃圾桶,既为自己的用心良苦不被理解,又为那只粽子被白白浪费而难过。
正是室友一个无心的动作,让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小时候吃粽子时,大人担心小孩吃不完整只粽子而浪费,总是哄小孩子说吃了粽子角会惹蚂蟥来吸血的。小孩一般怕蚂蟥,于是乖乖地让大人把粽子的四角吃掉。我是个“聪明”的孩子,轻易地识穿大人的把戏:什么蚂蟥?明明是大人“骗”小孩子的粽子吃。而且我是个嘴馋好吃的小孩,如果有大人想吃我的粽子角,我肯定大声哭闹绝不妥协。小时侯的我那么“聪明”,怎么就不明白大人明明也喜欢吃粽子,为什么他们不拿整只粽子,而只爱“骗”小孩的粽子角吃呢?为什么他们不与小孩子平分一只粽子,而偏偏只吃寡淡无味的粽子角,把馅料丰富、滋味可口的粽子中心部分留给小孩呢?
一只小小的粽子,显示了中国长辈对孩子无尽的付出、无私的爱:他们吃粽子只“爱”吃粽子角,就如同他们吃鱼只“爱”吃鱼头,吃肉只“爱”吃肥肉一样,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了孩子。而粗心的孩子们,又能领会多少长辈的付出与苦心?又能回报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