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秦淮河
猪年正月去金陵,特地去秦淮河夫子庙一游。早就听说秦淮河畔多风流,才子佳人韵事多。六朝古都,帝王将相,虎居龙盘。十朝都会,你方唱罢我登场,才子佳人,留下多少春秋梦。
明末清初十里秦淮是金陵繁华所在,一水相隔河两岸,分别是南方地区会试的总考场江南贡院(即今中国科举博物馆),另一畔则是南部教坊名伎聚集之地著名的有旧院、珠市。
“秦淮八艳”指的是明末清初南京秦淮河上的八个南曲名伎,故又称“金陵八艳”。
陈圆圆是明末名满天下的“秦淮八艳”之一,先后与皇帝和吴三桂有染。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有诗为证:“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然历史上是否真有此事还有待考证,但与皇帝有染的记载却不少。
柳如是“秦淮八艳”之一,本名杨爱,字如是,又称河东君,因读宋朝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后嫁有“学贯天人”、“当代文章伯”之称的明朝大才子钱谦益为侧室。还是个反清烈女子。
码到这里读者也明白了,“秦淮八艳”不是一般女子,而是当时的才女,博士后。除了诗词歌赋,还会琴、棋、书、画,可谓才貌双全。
她们不是做皇亲国戚的情妇,就是被院士纳为小三。有小说《孽海花》为证。
金陵十三钗在这里就不表了,严歌苓的小说,已被张艺谋改编为同名电影《金陵十三钗》。
夫子庙与秦淮河,就如才子与佳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也是儒家文化所造成的。
中国儒家的传统文化,女子无才便是德,使清朝末年以前的中国女子大都是没有文化的文盲。
据有关资料记载:清末民初农村女子文盲率达到98%之多。
穷人家女子读不起书,大户人家女子要遵循三从四德不让读书。红楼梦里的王熙凤也是大户人家岀生的女子,然而王熙凤没读过书,不识字,文盲。
所以大户人家的才子,考取功名加官封爵,然婚配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要讲究门当户对,如果取了位王熙凤一样的媳妇,婚后很容易精神岀轨。戏园和青楼就是他们岀轨的场所。
秦淮河畔也由此吸引了哪个年代赶考的文人墨客,留下风流韵事。
《晓说》第三期:“里面谈到科举,标局,青楼,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楼女子精通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她们不是妓女;她们是当时社会上最有文化的一群女子。”g老师说:“青楼女子多指古代妓女,也叫风尘女子。从褒义到贬义,其实是误传。”
明末清初政权更叠,一朝君子一朝臣。被贬的朝廷命官,大户人家的才女渡入青楼不在少数。再有就是与皇上反腐有关。这话怎讲,你看《红楼梦》里有诗为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元春失宠,贾家遭抄家,就有金钗渡入青楼。
各地的落难才女又聚集在秦淮河畔,这秦淮河畔要不岀名都难。名胜古迹,旅游圣地往往是有故事的地方。
早春二月游古都,巧遇江南大雪飘。银装素裹金陵城,琉璃宫殿更妖娆。古都南京胜东京,虎踞龙盘游不尽。夫子庙畔秦淮河,一部才子佳人史。亲朋相聚得欢颜,杯酒方饮听钟声。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秦淮河畔夫子庙,一部才子佳人史。金陵一游不虚此行。
王熙凤